您好。
孩子的攻击行为的出现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不知道您提到的孩子几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和对策。 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有温和型,也有暴躁的。当然这个也跟遗传和养育方式有关。
2.教养方式:尊重儿童关爱孩子,满足孩子精神需要,这样的孩子基本不出现攻击行为。
纵容型养育容易培养小霸王,孩子不够成熟,会冲动攻击。
严苛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漠视孩子需求的养育,也会造成孩子情绪压力不会有效释放,会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 孩子受到的影响一个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就不懂的打人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经常挨打的孩子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表达不满或分歧的方式。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引导
自己虽然没有被家人攻击过,但是经常看到父母或他人之间的冲突和攻击
4.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一个1岁内的宝宝打人,并非是有意的攻击行为。有时表达喜欢,会摸别人脸,但因为太小肌肉发育控制力不够,掌握不了分寸。如果养育者不懂得,给孩子扣上了“喜欢打人,喜欢欺负人”的标签,就会加强攻击行为,甚至出现孩子大一点时有意攻击行为。
孩子错误攻击行为的背后有想要实现的目的。比如,父母漠视不关心孩子,孩子以此方式引起父母关注。再比如,经常受到父母恶言冷语甚至挨打的孩子,产生报复心理,“对,我就是你们说的坏孩子,要你看看我多坏”这样的心理导致孩子做出不良行为。
第一次出现小的攻击行为时,家长默许,甚至鼓励,比如,夸奖孩子勇敢,不吃亏,这样助长了孩子的攻击行为。
还有一类要格外注意,就是儿童的攻击行为指向的是自己。
5.攻击性行为的引导引导孩子学会识别情绪,表达情绪。
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延迟满足也是一个好的方式帮助孩子减少攻击行为。
当孩子出现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时,帮孩子及时疏导。
谢谢能帮助到您。欢迎关注我,如果有具体的事例,可以深入探讨解决方案,多多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