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一) 学前心理学
具体到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则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前心理学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前儿童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学前儿童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
(二)心理障碍
学前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有关。造成学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外乎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上。如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其次某些家长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再次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三)儿童心理障碍后果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很少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飞速的过程,心理过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一)心理发展
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其主要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尽管众说纷纭,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发展的高速度、不均衡性。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系统化。以上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完善、螺旋式上升的。
(二)心理发展阶段
高速度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学前儿童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
1.不同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儿童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2.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也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
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学前儿童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不均衡。
不同的儿童,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三、心理教育
儿童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一)教育方式
1.为孩子上好第一堂心理健康课
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
2.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
现代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这个产品的设计上,应该多考虑孩子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元素,凡是有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漠视儿童健康问题。衡量我们现代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理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智能技术一流,而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那么我们提供的这个教育产品,能算得上优质产品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其划为次品乃至废品一点也不为过。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育人才的艰难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学前儿童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发端,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学校能开设心理健康课,那么儿童就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能生发出完美的雏形,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3.营造全民关心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每一个成年人。为了你的孩子,为了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暴力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儿童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工作疏漏而加重儿童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二)未来之才
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在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如果孩子这个群体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将来的这个社会将无法想象。当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