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4:17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大,也因为这一举措的出现,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根据问卷调查及临床咨询的经验分析,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学习压力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4.5%人表示面临学习或考试压力 。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也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2. 教育缺失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而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3.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4. 校园暴力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5.社会环境 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我们说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也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来适应环境,好的心境就是成功的开始,心理偶尔也会发烧感冒流鼻涕,预防和及时的消除这些心理小问题,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以上来自 %C2%F3%C3%A2%D0%C4%C0%ED/blog/item/10a126f90fe6215f242df2e6.html) 世界卫生组织(WHO)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良好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文化的浸入,生活和情感交流方式的改变,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刑事案件。如何让这些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孩子们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接班人,是全社会日益关注的课题,也是所有关心下一代人成长的前辈们的寄望。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成因剖析 人的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加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处于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出现心理偏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家庭的变型。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载体,家庭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刻且难以逆转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例如随着离婚率升高,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孩子由于不适应新的亲情模式,容易对新的家庭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调;又如随着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的人数增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胆怯、焦虑、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根据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对湖北省大冶市留守儿童进行的健康调查显示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重学习轻德育等错误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不得当等也在不同程度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学校教育轻心理。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正经历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转变过程。传统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选拔人才的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制度等原因导致学校仍以课业学习为主,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家长和学校强加给学生的过高的目标和要求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性产生畸形的冲动,教育方式粗暴、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也加剧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的爆发。例如,16岁的南阳市八中高二学生小杨只因学习压力太大,休息时间太少,却欲用一瓶毒药寻求解脱。 3.不良社会风气及文化的浸染。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出现了思想上的转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以及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不甚健全,加上部分管理、宣传部门的不作为,使得一些不良媒介通过互联网、刊物、图书等方式登载迎合不健康口味、趣味低下的作品,对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消极心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刺激其犯罪心理的产生、发展。不久前,网民热议的“我长大了要做贪官”成为了孩子的理想事件即为例证。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对策 1.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是纠正青少年心理偏差之根本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延伸,要纠正青少年的心理偏差,必须要在要充分正视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成因,以新时期青少年成长规律为依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引导青少年,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才能从根本上去除青少年思想中的不良因素。具体落实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上,必须如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在2009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做到“急党政所急,想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 2.建立多元合作模式 青少年在社会中承担了多重角色,也就意味着有多个机构或个人关注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家庭、学校、社区、关工委等等,倘若能够消除这些机构或个人的各自为政,使之形成合力,必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笔者建议,在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时,可以设立以各级关工委为主导,联合妇联、社区、家庭等构筑一个全面的青少年心理合作防治体系,从分散的一元化为主转变为合作型多元化为主的模式。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关工委的设立和运转已经成熟。以江苏省为例,已建立各级关工委组织44109个,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人员,即老干部、老战士、老劳模、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及志愿者已达110多万人,组织了全省145万多人次的青少年参与各类活动。各级关工委组织,尤其是各类设立在学校的关工委组织,通过成立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聘任心理老师担任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出版刊物等方法,积极应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建立一套较为成功的工作模式。而作为青少年生活必居场所的家庭、社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模式最为了解,由学校和社区建立重点防治人群的心理档案,并且通过家庭向社区或学校反映或者社区自主发现,问题及时入档。对于由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如妇联等发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及时进行记录,然后在关工委的组织下,定期定人采取教育疏导、回访等措施。这样全方位调动各方积极性,并且保证问题处理的条理性、有序性。 3.转变工作理念 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开始于心理咨询,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一般而言,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工作采取的是补救性措施,即针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给予个体心理咨询、辅导,这种补救性、个别性的心理疏导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转变工作理念,将全体青少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青少年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针对个性和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别开展个体疏导和团体教育,这样可以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青少年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辅导。例如开展社交技巧训练营、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训练模式对于整体青少年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心理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具体策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应采取重点人群、重点防治;区别成因、分别处理的工作方式。 挽救失足青年,关口前移,教育引导可能失足青年。强化对已失足青年的心理疏导,纠正其心理偏差,帮助其重新走入社会,是一种事后补救的方式,若想防患于未然,应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可能失足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上来,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学生心理档案,排查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拯救网瘾儿童,远离不良文化产品。继续发挥“五老”对于网吧的监督作用并适度扩大监督范围。多年来,各地关工委组织“五老”进行的网吧义务监督,就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远离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继续发挥“五老”的作用,扩大义务监督员队伍,提高义务监督的使命感,监督范围从网吧向电子游戏厅、不良出版物等延伸,监督方式由突击检查向常规检查发展,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构筑青少年与不良文化之间的防线。 加强对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行为和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上海市2055名离异、丧偶、特困、父母残疾、服刑、孤儿等10类家庭孩子的心理调查显示:特殊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发生率达到8.1%,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子女。其中,残疾儿童及离异、再婚、特困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最多。区分不同青少年心理疾患的成因,分别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看待家庭、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同时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能够正确对待这些青少年,不应歧视。 给予留守儿童关爱。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级关工委组织应该给予相当重视,在保证有所监护和抚养为根本,保证有所学、有所玩为依托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关怀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江苏省连云港市就部分区域内的留守儿童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工作,两年来,通过建立阳光家园、开展志愿者培训建立指导服务站、培训“四老”监护人等措施,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而必须注意的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短暂的抚慰并不能改善其心理状况,关键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的频发,到日本文部省积极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而防治青少年心理偏差,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予青少年一个良好舒适的成长氛围。 (以上来自)
纵观“暴力熊”打人视频,让我们再次想到了港剧中的古惑女Van仔。被“尊称”为“熊姐”的上海徐汇女生,煽耳光、揍腹部、扯头发、背后飞踹等一系列纯熟动作堪比古惑女。一致于众网友感叹曰:“见过野蛮的,没见过这么野蛮的”。 打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但如此疯狂的校园暴力确实令人触目惊心。 花季女学生实施暴力,惨不忍睹。围观少年煽风点火,难逃其责。这是“熊姐”校园暴力视频给我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事情的起因皆为争抢男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熊姐”背后的“疯癫式”爱情。 如果你现在和别人谈起“早恋”的话题,人家肯定会笑你out,骂你落伍。因为早恋”已不再新鲜。正所谓:“爱之降临,何来早晚”。物质的丰富早就催生了早熟。为抢男友狂施暴力,在“熊姐”看来这就是“真爱”。既“所谓爱情所谓爱”。而“熊姐”的爱情在柳岸无鱼看来只能称为“疯癫式”爱情。虽然人们常说:“ 爱情和战争,没有公平可言”。但“熊姐疯癫式”的爱情,已不算做爱情。更多的是霸道、占有、放肆、冷血、心安理得。早已陷入了漆黑的爱情魔道,退回到了人类的最原始。歇斯底里、神经过敏,当发现自己占有不了的时候就开始掠夺,掠夺不成就破坏,破坏不了的时候就狂殴直至让对方毁灭。 在痴狂入迷的症结纠缠中让“人性”变成了 “兽性”。“暴力熊”一词对于上海徐汇女而言是实至名归。 “熊姐疯癫式”的爱情,没有责任与担当更多的是疯狂与无理性。把隐匿在人性之中的“兽性”不断放大,用武力的扩张与占有来解决她所谓的“爱情”,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在看看视频中的战败者,不知是理亏或是什么原因甘愿受罚。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摧残。让我们不知对她是“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如果她绝地反击,以“暴力熊”的疯狂举动,会不会酿成惨重血案而陷入最后的疯狂?是一个让人敢想而又不愿想的问题。 校园暴力,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但女生帮派现象不愧为校园之怪状,短短几年功夫从无到有。是什么催生了“熊姐”校园暴力事件?人们不断的去解析去寻觅去冥想,但谁又能给出一个合理的注脚。柳岸无鱼只能说“熊姐事件”无关爱情,尽管“抢男友”是事件的主导。虽然“熊姐”作为一名90后女生,但她不足以定性90后,因为90后也有闪光点。长江大学90后新生结梯救人,英勇献身,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熊姐事件”的负面影响力足以让所有90后女生们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