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罪犯矫治中的心理治疗方法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治疗
              罪犯心理治疗是矫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度最大、专业性极强的一项专门技术。
              第一节 罪犯心理治疗概述
              一、概念;
              专业人员运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罪犯(劳动教养人员)所进行的治疗活动。
              心理治疗是与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既然罪犯是心理障碍与其他各种精神疾患的高发人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又往往与心理疾患有关,因此在其服刑改造过程中,心理治疗是绝对必要的。
              罪犯心理治疗包括四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1.实施治疗者——心理医生或其他心理学工作者;
              2.被治疗者——罪犯中的神经症患者、人格障碍者、情绪或行为障碍者、精神活性物质(酒、鸦片类毒品、致幻剂、兴奋剂、镇静催眠药)成瘾者或 其他心理障碍者和有变态心理者;
              3.治疗手段——语言、文字、表情、态度、动作、姿势、行为、治疗者形象、与被治疗者人际关系、治疗场所环境及装饰等;
              4.治疗目的——促使心理疾患康复,消除变态心理、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恢复心理健康和重塑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其专业性来说,是共同的,都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两者在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也有一定重合,但有较大区别。
              1.对象不同:心理咨询对象广泛,可以是正常人(来访者),也可能是病人,较多的精神正常但遇到困惑、感受到困惑的人;心理治疗对象主要是轻度或中度的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患者。
              2.任务侧重点不同:咨询的任务主要促进来访者成长,强调发展模式,帮助来访者实现最佳潜力,为正常发展消除障碍,重在预防,在危机之前给予干预;心理治疗多是帮助病人弥补过去已形成的伤害更多强调某些治疗方法所针对的适应症,解决发展结构障碍的改变。
              3.工作情景不同:心理治疗多在临床或医疗情景(医院、诊所)中进行;咨询除此外范围更广。
              4.工作方式不同:咨询应用更多的方式介入到来访者的生活环境中,与来访者的家庭亲友取得联系,设计组织学习班和各种团体活动;心理治疗更多为会谈,有时辅用药物治疗。
              5.其他不同:咨询者称为咨询家,会期较短;治疗者称为治疗家,会期较多,时间较长。

              三、罪犯心理治疗的目标
              1.解除心理症状
              罪犯精神不适症状或心理问题存在,造成了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因此通过心理治疗要消除罪犯的精神痛苦和解决罪犯内心冲突,恢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2.疏导消极情绪
              通过治疗,消除罪犯的疑虑、紧张、焦虑、痛苦、悲观、抑郁、绝望、不满、怨恨、敌对等消极情绪,促使罪犯恢复心理平衡,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方式,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治疗,使罪犯能够主动地、有效地调节情绪与行为,在遭遇剧烈的精神刺激是,不致产生情绪冲动和爆发性行为,尤其要防止激情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4.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新的良好行为模式
              通过治疗,改变罪犯有害的行为习惯,消除罪犯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培养罪犯形成良好的行为反应模式,增强罪犯对各种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
              5.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治疗,增强罪犯对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改变其不良人际关系,教给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各种方法,避免在今后因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而产生新的违法犯罪行为。
              6.重建人格系统
              通过治疗,帮助罪犯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明确对待他们的正确方法,使罪犯重新建立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提高罪犯的认识能力,培养罪犯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能正确对待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人格成熟。

              第二节 罪犯心理治疗的主要类型和技术
              心理治疗的方法太多,有人总结多达400余种,现在许多方法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很多方法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一、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
              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被治疗者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认识或思想,通过认知的改变,矫正消极的情感和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企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代表人物贝克(A•T•Beck)“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
              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疗法,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视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认知”,提供“学习”和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逐步好转。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和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
              如:同样一所医院,小孩可能认为是“可怕的场所”;一般人认为是“救死扶伤”之地;老年人会认为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于“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和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影响。
              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帮助病人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各位专家又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由于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和歪曲的思维方式,因此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另外,认知疗法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发展起来,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
              首先,心理医生要向患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和行为的。
              其次,帮助患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己、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
              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与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行为。
              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动机。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心理医生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2.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代替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3.用新的认知对抗原由的认知。让病人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中去,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自我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
              适应: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称认知行为疗法。
              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 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同事甲 无所谓
              遇到 总经理 未理睬
              同事乙 忧心忡忡

              主要是由于甲乙两者大脑中存在不同的信念,甲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看到我们没理睬也没什么”,而乙认为“是不是上次我顶撞了老总几句,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还要找我的岔子,太麻烦了”。前者属于合理的信念,而后者称之为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导致情绪障碍。
              由于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具体步骤:
              第一,要向患者提出,他们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向患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致,敢于承认。
              第三,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患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第四,不仅要帮助患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
              这样,不合理信念及由此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患者就会已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

              二、行为疗法(见制作课件)
              即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
              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化系统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学习所形成。
              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模仿疗法、放松疗法、思维阻断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
              行为疗法首先应该通过选择,明确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能够描述的拟定好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行治疗。不关心潜意识或内在精神,也不理会病情发生的因果关系,而是把重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行为疗法认为只要行为改变,态度及情感也就会随之相应改变。
              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心理医生更关心设定特定的治疗目标。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心理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患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满灌疗法
              又称冲击疗法或快速脱敏疗法。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著名行为治疗专家马克斯指出:对患者冲击越突然,时间持续越长,患者的情绪反应越强烈,这才能成为满灌。迅速向患者呈现让他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满灌技术的共同特征。
              习能镇惊是满灌疗法的治疗要诀。如果患者合作,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周、2个月取得明显成效。
              案例:治疗有不洁恐怖症和癌症恐怖症的女病人。
              满灌疗法坚信:由于恐怖是经过经典条件反射

              三、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法(自由联想法);
              精神分析法又称心理分析疗法,其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的。它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础。在当今被人们采用的几百种不同的治疗技术中,绝大多数都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吸取了某些基本原则、技术,或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疗法,它是一种描述人的内部各种力量矛盾运动的心理学说。在弗罗伊德看来,这种对立冲突就是人格发展和神经症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力图从人格和人性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人类。
              意识—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中心和基础。
              意识—无意识理论
              弗罗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人能够自知自觉的部分,人在清醒时
              意识
              对自身对环境的认识,注意到的心理过程属于
              前意识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此时意识
              不到,但集中注意认真回忆,可以再现。
              潜意识
              潜(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深层部分
              它与多种本能欲望和非道德冲动相联系的观念和经验,不被意识到并不是不存在,能量并没有消失,在无意识层中积极活动,时刻寻求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发现“无意识”心理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是弗罗伊德的重大贡献,它为我们开辟了理解人类深层心理的渠道,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症状都有其隐意,心理疾病的致病根源是当事人自己觉察不到的,因为他们隐藏在无意识之中,如果通过分析治疗,使这些隐意进入意识层次,在意识范围内进行认知领悟,就有可能使疾病逐渐消除。
              人格结构理论
              按照弗罗伊德弗罗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括三个成分,分别称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彼此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支配作用。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生下来即存在。构成
              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饿、性等,
              弗罗伊德称其为生本能,生本能是促进个体求生活动内
              在力量又称为“力比多”(里比多)。本我内除了由基本
              需求形成的生本能外,也包括着攻击与破坏两种原始性
              的冲动,这种原始性的冲动所促进的内在力量,称之为
              死本能。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
              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如
              婴儿感到饥饿就会哇哇大哭,决不会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之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
              产生的。本我需求在现实中不能满足,他们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环境的许可获得需求的满足。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和调节作用。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处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中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自我理想,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是良心,是规定自己的行为符合已内化了的道德准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原则是完美原则(道德原则、理想原则)。它的作用类似于一个社会道德检察官,对个体的本能活动进行监控。
              在对罪犯的人格结构分析中,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罪犯本我的强大,以及自我、超我的弱小。罪犯的犯罪动机大多出于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因自我的弱小,自我便不能很好地根据现实条件调节本我的满足方式,不顾一切地寻找满足本能欲望的机会;因超我的弱小,导致罪犯的道德、良知的低下,同情心极其淡薄而犯罪行为极其残忍。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招回到意识中来。
              患者借助于心理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心理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隐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自由联想法
              精神分析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打开无意识大门的钥匙。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来访者在毫无拘束的情景下,把所有想到的和感觉到的毫不顾及地说出来,不论这种情绪是多么痛苦,这种想法多么荒诞不羁,只要想到的就说出来。自由联想的目的就是通过在自由、宽松、无拘束的情况下,让来访者倾吐内心所想到的一切,来释放被压抑在来访者无意识中的冲动、欲望、幻想、冲突等各种不为意识或社会认可的情感和愿望,一方面可以释放或缓解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紧张和压力;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当事人的无意识心理,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哥们,写材料是最费脑子的。上网自己查查 找了一个不知道你能从上边扒点不。别的也实在无能为力了。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脆弱儿童智力差前兆

                        • 上一篇:突发灾难事件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有哪三个
                          下一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闭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