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攻击别人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显然,文文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呢?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生活在绝对权威或过度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绝对权威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疏于教导,孩子一旦犯错误,父母动辙就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采取拳打脚踢的方式。 而处于过度溺爱型的家庭,每当孩子遇到小的挫折时,父母总会找别的理由来释怀。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父母就会说:“都是地板不好,把XX摔倒了,打它!

              孩子在活动中爱攻击别人怎么办

              1、给孩子讲明道理,告诉他与人交往的意义。
              2、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
              3、帮助孩子去了解他人,从而达到关爱他人。
              4、积极引导,鼓励孩子灵活运用语言去交流。

              一、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暴粗口话。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说理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千万不要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又对孩子拳打脚踢,尽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或暴力性强的动画片或者书籍。

              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孩子讲道理外,还要尽量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动画片或书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攻击性或暴力性的场面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要作好孩子的把关人。不让孩子或少让孩子看攻击性强的动画片,不给孩子买带有暴力性行为的书籍,哪怕是正义的攻击和暴力,也要让孩子少接触,因为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明显。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他讲清道理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时,要及时地肯定孩子、表扬孩子,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正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改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远离攻击性行为,成为健康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

              一、给幼儿讲明打人的后果

              当爸爸妈妈发现幼儿喜欢打人的行为后,就要立即为幼儿讲明打人的后果:①打小朋友,小伙伴感到身体不舒服、疼痛、难受,会不喜欢你;②打人,会挨幼儿老师的批评,很难堪;③打人,会受小伙伴父母的责备,很痛苦;④打人,是不礼貌、缺德、没有教养的粗鲁行为,爸爸妈妈会很生气;⑤打人,会被人当成没有爸爸妈妈的野孩子,会被人瞧不起;⑥打人,被你打的小伙伴们一生气,反过来也会一起动手来打你,会很惨!

              二、换位体验被人打的感受

              当爸爸妈妈发现幼儿喜欢打人的行为后,可以让幼儿进行换位思考,体验情感,比如:“你为什么喜欢打人?若有小伙伴打你,你会怎么想?你有什么感受?”

              三、引导幼儿正确评价同伴

              爸爸妈妈可以与幼儿沟通,让孩子正确比较、评价自己所熟识的同伴,可以评价幼儿园里的伙伴,也可以评价家庭周围的小伙伴,引导孩子分析喜欢打人、不讲文明礼仪的幼儿他们的共同点,使孩子明确喜欢打人不对,不讨人喜欢,不能模仿他们的行为;只有不打人,讲究文明礼仪,与同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才会人见人爱。

              四、积极奖励幼儿文明言行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幼儿打人的行为减少了,较长时间没有听到告状孩子打人了,说明幼儿的言行开始变得文明了,就应该积极奖励。

              幼儿喜欢打人并不可怕,只要爸爸妈妈为幼儿讲明打人的后果,让幼儿换位体验被人打的感受,引导幼儿正确评价同伴,积极奖励幼儿文明言行,幼儿就一定会变得举止文明、伶俐乖巧!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大熊鳊鱼主动关注幼儿

                        • 上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行为动机的案例怎么分析
                          下一篇:幼儿不断咬人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什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