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总打人、咬人,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同龄的小朋友,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会发现骂孩子的脾气好像有些差,有些孩子无缘无故就动手推人、打人,有些孩子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动手打人或者咬人。

              很多家长都比较苦恼,但说了几次孩子又不听,那是不是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好呢?

              孩子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不能“视而不见”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打人、咬人、推人等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和骂人等心理上的攻击性行为。

              在心理学的领域中认为孩子3-6岁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并将这个时期称之为“潮湿的水泥期”,意为孩子的性格与习惯就像潮湿的水泥一样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形状。

              因此,当3-6岁的孩子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说两句”就完了,而是要引导孩子改正这种习惯。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1、家长明确“不支持”的态度并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出自于天生的反应和模仿,比如看到喜欢的玩具后不加思考就直接拿、模仿看到的大人或动画片中的人物骂人或打人,这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做“错事”。

              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阻止孩子继续打人,并且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解释的过程中,家长就可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打人、咬人?之后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

              2、教孩子如何社交

              有些孩子解释打人的原因时会说:“我就是想跟他玩。”

              这说明孩子有社交的需求,想要吸引别人的关注,但却用错了方法。这时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你打疼了别人,别人就不想和你玩了。”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不对。

              然后教孩子正确的方式,比如拿一个双人玩具问小朋友:“要不要一起玩?”、或者直接问他:“想不想和我一起玩?”

              3、教孩子如何表达情绪

              有些孩子解释打人的原因时会说:“……我很生气!”

              这说明孩子当时处于一种负面情绪中,这种情绪可能是生气、委屈、愤怒……

              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或者一时着急就用攻击性行为发泄了情绪,这时家长需要先认可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表达情绪。

              比如:

              “我知道你很着急,但是打人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应该告诉小朋友我想试一试这个玩具。”

              通常经历一次两次这种冲动后,孩子可能还是会有冲动的时候,家长需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一遍一遍的教孩子。

              4、引导孩子思考和反省自己攻击性的行为

              最后,每次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思考和反省自己的错误和应该怎样做,处理完上面的3个步骤之后,就让孩子一个人反省一下。

              陪着孩子安安静静的坐一会,让他想一想有没有比打人更好的解决方法。

              家长也可以在陪孩子玩游戏、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各种“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要采用极端的手段去教育孩子,还是建议能够用温和的劝诫或者是言传身教,让孩子改变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心理辅导自作主张儿童智力玩具

                        • 上一篇: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评定标准
                          下一篇:学前卫生学期末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