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一段时期会特别爱黏妈妈,整天缠着妈妈不撒手,在妈妈有事要离开时哭天喊地,非常伤心。孩子老师缠着妈妈正常吗?家长该如何缓解这种情况?
Purene一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刚刚满1岁半,最近,Purene开始特别黏妈妈,下班回家就找妈妈,看不见妈妈就哭,怎么哄也不行。
前段时间放国庆长假,妈妈在家休假,Purene更是一刻也不能离开妈妈,都不让其他人带。有时候半夜突然惊醒,也会闭着眼睛,哭喊妈妈。长假后第一天妈妈上班,Purene哭得非常伤心,抱着妈妈不让走。妈妈有点担心Purene的状态,他以前都不会这样黏人的,Purene这样老是缠着妈妈该怎么办呢?
孩子黏妈妈是正常现象
很多孩子都会在一个时期特别黏妈妈,有的妈妈会担心这样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讲到,一岁多的孩子特别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现象。
王教授解释说,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出生后由于养育者对他的精心照顾以及与他感情上的交流,使得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联结,形成了依恋关系,而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一般孩子在6个月至2岁之间对养育者产生明显的依恋行为,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离开了依恋对象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和反抗。
依恋情感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牢固的、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宝宝早期与自己亲人分离时的啼哭也是正常的,这在宝宝心理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在宝宝早期生活中,他在与母亲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如果与母亲分离他就会感到孤单,甚至产生恐惧,这是他对安全的渴望和爱的呼唤,是宝宝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现。
如何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王教授说,宝宝的这种焦虑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既不能超过一定的强度,又不能持续时间过长,一旦宝宝由轻度焦虑转向高度焦虑,由短期焦虑转向持续的长期焦虑,就可能危及到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1.引进“其他人”
按照心理学家的移情理论的分析:“孩子一旦失去所爱的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这里所讲的“其他人”是指宝宝的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阿姨或保姆等。
这样做,客观上就可以分散对母亲过于依恋而带来的负荷,与此同时,这种分享性依恋也可以增强婴儿依恋的广度和丰富度,为他的社会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有研究证明:核心家庭中成长的宝宝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长的宝宝对母亲的依恋的灵活性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单一,后者丰富和灵活,其交往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些。
2.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
要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让他在陌生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要让孩子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
3.经常带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
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感兴趣,因此,父母要带他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尽可能让孩子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经常到外面活动的宝宝不太认生,通常情绪愉悦,依恋情绪也比较容易转移。
4.提供丰富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
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家长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图书或画笔,并提供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
当孩子独自游戏时,父母可逐步地拉大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使孩子逐步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如果平时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不提供让孩子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形成孩子的“依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