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养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将其教育意义转化为实际教育行为呢?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名著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就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为什么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毛还是射中它的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要倒地的马?为什么只画动物而不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黑黑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这些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打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种种美术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的了解。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前,自己先要学会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其欣赏面,扩大他们的眼界。当然,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需要适当地教给儿童 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例如,形式分析中作品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即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的必由之路。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师应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讲得太多,要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例如,对印象派中点彩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引导儿童对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进行感知、体验以后,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体验、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一些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有各色各样的人……但在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每个人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很美妙的休息……我想在这里多玩一会儿……”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再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就作品内容描述,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从这个画面上你还看到了什么?画家在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儿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样?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教师用问题引导儿童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儿童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带有直觉的成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