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帕克未来研究所的学者们已深深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国家,并不是以人才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能否合作人群的行为来论的。”合作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是合作发展的教育,应努力引导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合作发展。笔者认为,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懂得”合作
1、课堂上“学”合作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结合平时幼儿合作交往中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如在教学《三只蝴蝶》、《蚂蚁搬家》、《战胜大老虎》、《拔萝卜》时,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合作表演中、在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去体验、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
又如:根据孩子想独占玩具而争吵打闹这一普通现象,教师可编一个故事《玩具哭了》。通过让幼儿听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组织幼儿讨论:玩具坏了怎么办?抢坏了玩具大家的心情会怎么样?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办?怎么跟人家商量?教师也可以有意识请经常争抢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轮流玩;然后鼓励幼儿续编故事《玩具笑了》,让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谦让,学会尊重、理解,学会宽容、合作。
2、生活中“找”合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课堂上的单一、狭隘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他们也渴望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教师可适量讲一些幼儿有联系、能听懂的新闻,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应该怎样合作。
在幼儿对合作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可结合周围环境带领幼儿参观成人劳动进行合作教育。如带领幼儿到伙房看炊事员劳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炊事员的不同分工:有的烧饭、有的烧菜、有的洗碗-----他们每个人分工不同,但缺谁都不行,香喷喷的饭菜就是他们共同合作的结果。带领幼儿参观医院,观察不同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了解医院也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医务人员是集体的一部分,大家只有努力合作,才能治好病人的病。还可带领幼儿到邮局、超市、建筑工地参观,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欲望。
二、利用实践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
1、克服“自我中心化”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他们与同伴共同游戏,便是实践合作的大好时机。如在“自选商场”、“娃娃乐园”、“医院”、“家电维修部”、“社会服务”、“献爱心文艺演出”、“娃娃家”等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自编自导游戏情节,必会产生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的现象。诸如借玩具和工具,共同商量演出节目,给娃娃过生日,导购物品,乐园导游,借打电话,问路,商品咨询,请求帮助等等,在这些游戏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幼儿的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学习与小伙伴友好交往游戏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启发引导,让幼儿知道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拿别人的游戏材料,立即会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绝,教师发现后要注意引导,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也只想到自己,拿了东西不给你,你该怎么办?通过换位思考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的态度才能与同伴和谐交往。
2、学会“移情体验法”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注意观察和引导幼儿人际关系中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幼儿多交往。当出现矛盾时,请同伴和当事人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如:小朋友穿衣服有困难,摔了一跤爬不起来,不小心撞了同伴应该怎样做等等。老师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他们观察、体验别人的情感,让他们多问问自己:“如果我这样了会怎样?”如此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
三、加强家园联系,让幼儿“习惯”合作
为了孩子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小,做事慢,还不如自己干,这就扼制了孩子积极的合作行为,还有一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想自己,这当然只能让孩子学会自私。
对于这些幼儿,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他们进行教育外,更要重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把合作教育内容的目的、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争取家园配合,使幼儿园的合作教育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1、家访;2、布置课余合作任务,请家长帮助完成;3、情况反馈;4、讲评、评比;5、多开展亲子游戏;6、进一步研究,改进家园配合教育的方法。
只要家园密切配合,通过丰富多采的社会合作活动,那么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样的教训就不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