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显性表现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没有区别,儿童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没有区别。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坐着听,老师总是处于讲解的状态。这种典型的“小学化”现象确实存在,在一些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会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幼师紧缺的地方,没有专业的合格人才来承担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一些中小学富余或聘用的教师被调到幼儿园,但相关的专业培训却没有跟上,所以很可能会出现这种典型的小学化现象。在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虽然教师专业合格,但班级规模过大,比如有的班级50-70人甚至更多,难免会出现“小学化”的现象。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学前教育机构物质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除了上述典型的、显性的“小学”现象,
还有一个相对隐蔽的小学现象,它是隐蔽的,不深入观察我们很难发现。这种“小学化”的隐性现象可能是间歇性的,其典型特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儿童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失去了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兴趣和快乐。这种隐性“小学”现象在很多幼儿园都存在,一些光环闪耀的幼儿园难免会有这种现象。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小学化的隐性现象可能是,观念问题或缺乏教育技能和策略造成的。相对来说,概念是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认同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扮演的角色,那么很容易导致“小学化”的现象。因此,要避免“小学化”的隐性现象,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和活动观。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非常的高,所以幼儿园也没有办法,只能小学化来提高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