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
2、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3、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
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一、树立榜样
老师及父母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他们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作好良好榜样。
在园时,教师可利用玩玩具、分发物品等时候,有意识的将它们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如:对幼儿说:“可以和你换个玩具玩吗?”、“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可以把你手里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在家里,让孩子请爷爷、奶奶等一起分享,逐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除了老师及父母应树立好榜样,同伴之间也是学习的榜样。当幼儿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物品时,老师应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既树立了好榜样给幼儿学习,又激发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
二、随机教育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强、及时有效的教育、激励。幼儿们都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有了分享意识和行为的事件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
及时对班级幼儿进行激励性的榜样教育,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赞许、奖励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
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同时班级幼儿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会纷纷效仿,那么,班级中分享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三、懂得分享意义,认识分享的必要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孩子明白道理,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
要让幼儿知道幼儿园中的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
而要克服这一点,并非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来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尤其是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四、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取得一致,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利用幼儿园的信息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
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平时,孩子会自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