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
1.应试教育体制使得长期以来较多的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习的方面有了解误区;
2.学前教育发展时间不长,监管是有缺陷的。
3.幼儿园的教育随市场导向,投其所好。
如何看待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调查发现,在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中,肯定“小学化”做法但有前提条件的占9.4% ,完全否定“小学化”的占10.9%,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占5.7%,持中庸态度的占74%。
围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笔者除了对家长进行访谈外,还从期刊、网络上搜集了家长的博文,将他们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赞同者,认为幼儿园还是要学点东西的,现在的孩子到了一年级进度很快,如果不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入学后孩子会跟不上而且很累。第二类是否定者,主张要还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小,还是多做游戏、多开心,心情好了,学习效率才会高;幼儿园还是以玩为主,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第三类是矛盾者,认为小学入学要考这些知识,就不得不教;家长也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背唐诗、会数数能数到 100、会加减法,而自己的孩子不会,在这种环境中感到有压力,孩子不快乐,其实家长也为难。
有学者指出,“小学化”已成幼小衔接教育的顽疾,很多公办园,每到大班阶段,就会因不提前教拼音、识字等小学内容而导致生源大量流失,而一些以‘小学化’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园大班和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则招生火爆。迫于家长压力和幼儿园生存需要,一些公办园不得不在大班课程中增加小学内容。在这种环境中,一些孩子除了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小学化”教育外,节假日也被家长安排参加了多个幼小衔接班,忙得不可开交。
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们的事情,与小学教师关系不大,而小学教师关注的是孩子入学以后的情况。甚至有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拼音和简单的加减运算,多半孩子已经在幼儿园学过了、会了,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教这些内容,就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我们就只好加快教学进度了。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失范现象。以社会学视角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失范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机会的匮乏、成人欲望的扩张、丧失了对规范本身的情感支持以及成人不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等四个方面。
从心理学意义上解读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失范现象,可以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警示人们认真思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和家长真的陷入了茫然无措的状态,特别是家长被无数的价值体系包围、困扰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入托一流的幼儿园,多学习各类知识和本领,考入期望的重点小学,幼儿阶段安全和健康最重要,希望孩子天天都是快乐幸福的……种种观念与要求使家长既要面对现实,又对未来充满期望。现实是别人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别的幼儿园教孩子拼音、识字、算数和英语,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若不教将来进入小学就会跟不上,还是现实一点让孩子学吧。竞争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家长的主体意识,孩子学习的手段和内容成为家长追逐的目的和价值。所以,除了要求幼儿园教拼音、算数外,为孩子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成为家长的杀手锏,学习音乐、舞蹈、美术、英语几乎变成了每个幼儿的“兴趣”,原本使幼儿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手段”变成了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家长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只能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以获得些许心灵的慰藉。
从现象学视角审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小学化”的失范现象,似乎可以理解为“失范”是幼儿教育生活实践中的一种现象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之所以在当今时代能够存在,说明在这个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多年来,我国的应试升学体制使得家长和教师更看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看重眼下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这种“应试教育”的压力已经从中小学开始蔓延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在社会和家长的高压下背负着与其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完全不相称的重负,使这枝含苞待放的花朵无力绽放。
就教育本质而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违背学前儿童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客观地存在着,但它带给幼儿教育实践更多的是失序、混乱、反常和病态,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应该从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自然的衔接与过渡,而非人为的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