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3个月左右的宝宝是不懂得“怕生”的,宝宝出生后能感知到人脸的模样,他特别喜爱母亲的脸,以后逐渐辨认出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认出他们脸的模样的不同。
而5~6个月开始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认人”到“怕生”是宝宝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变化,说明宝宝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在发展,对亲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区分,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对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欢,他会感到恐惧、不安全,所以产生了“怕生”现象。
这说明宝宝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恰恰是一种进步。
“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宝宝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宝宝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有的孩子害怕是因为父母不懂的孩子的心理想法,没有问清楚孩子的感受,就随便说孩子,并对孩子说:“有什么好害怕的” 其实,面对孩子的胆小,要能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哦,孩子,你害怕了,是吧?这样会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有机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去面对害怕,面对害怕的场景或事物。不是站在自己的想法去想孩子。
你发现孩子缺自信胆小,怎么和孩子沟通?
这不是单纯沟通能解决的问题。
常言说的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夸是对孩子的鼓励,是孩子信心倍增的催化剂。
多带孩子尝试新的环境,让孩子对陌生环境适应和耐受能力受到锻炼,从而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有位国外的一个学者,每年至少带孩子去远方旅游一次。这是在开阔孩子的视野,加上适当引导孩子,对孩子各方面素质提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谢邀请,我是心理咨询师郑润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有一个孩子就是这样。
他有一点点的自卑,朋友比较少。
经常不开心,情绪化,小脸上就写三个字:不高兴。
大人问他,他又把自个儿心里的想法说不清楚。
比如,妈妈看到他一脸不高兴,就问:“咋了,这又不高兴了。”
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
“为什么?”
“学校里不好。”
“怎么不好了?”
“反正就是不好。”
“哪里不好了?你给妈妈说一说。”
“反正就是不好,学校就是不好,没有意思……”
你问了半天,他光学校不好,也说不清楚。
“行了,别一天到晚乱七八糟,想那么多了,好好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我跟你懒得嚼。”
你看,当我们跟孩子这样沟通,我们跟孩子说了不少,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
孩子可能到最后还是那一句:反正我不想去学校。
又绕回来了。
当一个孩子,他把自己的想法经常说不清楚,甚至于不想和周围人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时,这其实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自信起来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那么,其实孩子把自个儿的想法说不清楚,和我们大人平时说话的方式关系是很大的。
比如,有一个孩子就问妈妈:“妈妈我的东西在哪?”
妈妈说:“不是在那儿吗?”
“在哪?”
“我跟你说在那儿的,你烦不烦,自个儿的东西在哪都不知道。”
像这样含呼呼的说话方式,我们的孩子是不能学会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
假如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并且能赢得周围人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很容易自信的。
否则孩子会觉得,我说什么别人好像都不爱听。
好像人家都不重视,在班级里是这样,在同学里也是这样,回到家里还是这样。
那么孩子就会始终觉得,自己在人群里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
孩子如何能够自信?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习惯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而不是让对方去猜。
好多人都习惯让别人猜。
经常就有家长说:“有些话还用得着说,他自个儿心里没数吗?”
真没数!
我们以为对方肯定知道,其实我们通过心理学的一些统计和测验,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感受和想法差距太大了。
你以为她知道的事情,他未必真的明白和知道。
所以,我们自己是有义务表达清楚,让对方明白的。
如果你说了一次他不明白,我们就要耐心地给孩子比喻一下,形容一下,描述一下,让孩子来搞清楚。
毕竟谁也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
如果我们经常让孩子猜,有个特别大的负面影响:
就是孩子会以为,别人是有义务来领会我的意思的。
很多话我根本不用多说,你就应该明白。
孩子越这么想,慢慢他就会发现:
生活和他的想法差距非常大,反而觉得是周围的人往往都很难理解自己,他又怎么自信?
所以,想让孩子自信地与别人交流,首先我们大人就要习惯于清楚地表达想法。
更多育儿问题,欢迎关注“果姨妈育儿”,润芝老师会在直播间一一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