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和他们做朋友,其实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和很好的、很理解他的朋友在一起耍,不要总把自己当家长或者老师,适当的放低自己的身份,不要给孩子压力就行了
教师如何分析与回应幼儿的提问与需要
教师的回答以鼓励为主,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可以是鼓励其大胆踊跃回答问题的行为,也可以是鼓励其积极思考,想象丰富的行为,也可以是对其用词优美准确的肯定。教师也可借助幼儿的回答展开提问,启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或反思,拓展幼儿的思路。
积极地回答幼儿提问有哪些重要性?
增加宝宝的认知,加强了宝宝的求知欲、探索欲
如何有效回应大班幼儿生成性问题 王英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慎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来的球,以适当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应能力。
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把在观摩学习中看到的一些很精彩的活动搬来重新演绎,然而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机智——回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切的目标、优秀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回应能力呢?
一、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备
(一)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换言之,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能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如在吴佳瑛老师开展的活动“南瓜爷爷的邻居”之前,在了解了孩子已有经验之后,教师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蔬菜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吴老师介绍:只有这样,对于孩子在活动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才能应对自如;才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丰富孩子关于蔬菜的知识经验。也正因此,我们在活动中看到了吴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
(二)充分预设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而预设回应的前提就是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常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只有当你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充分把握了,对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时,才有可能预设出不同种精彩的回应方式。因为,要预设回应首先要预设针对问题孩子可能的反应。此时教师要结合自己关于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我们对于应彩云、祝晓隽等名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智灵活、游刃有余的回应能力都敬佩不已。然而在光鲜的背后蕴藏着教师无数的心血,优秀教师会针对每个活动中的每个问题,孩子无数种可能的回答、该如何回应都进行精心预设。祝晓隽曾介绍在她开展的阅读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中,针对其中一个问题,曾假设了幼儿50种可能的回答,预设了50种的回应方式,名师也就是这样炼就的。
可见,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
二、活动中紧追幼儿,灵活运用回应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绝非乖乖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教师要胸怀活动大目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一)认真倾听
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但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很多情况下会词不达意,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所以说,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回应。
和吴佳瑛老师接触过的人往往会感受到:组织活动前的吴老师是那么的文静瘦弱和不起眼。然而只要一和孩子接触,吴老师就判若两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与活力。她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近,透过吴老师清澈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眼中只有孩子的朋友老师,甚至到达忘我的境界;是一个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姐姐老师;是一个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玩伴老师。吴老师总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总能捕捉到来自不同幼儿的兴趣点、亮点,在与幼儿“抛接球”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现了精彩的师幼互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