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幼儿问题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的结束语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螺旋队形变换的方法。

              2、让幼儿感受卷炮仗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孩子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卷炮仗。

              2、教师带领幼儿熟悉音乐《卷炮仗》。

              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行为有什么对策

              幼儿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所以对策是,家长应该学习如何教育好孩子,现在的卓越父母教育很多,自己学习提高,才能有办法教育好小孩。

              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儿童外化性行为问题 儿童外化性行为问题以往称反社会性行为问题,在《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称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多动、违抗、攻击性行为、违纪行 1.儿童多动。多动(hyperactivity)又称活动过度(overactivity),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动作异常性增多。在幼儿,表现为不安静、活动量大、奔跑、蹦跳、见什么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里翻坛倒罐、破坏东西。上学后,不能安静上课.常做小动作,听课时与同学讲话。异常多动的儿童其行为往往唐突、冲动、不顾后果,这些性质也有助于区别正常或异常。在ICD-10、DSM-Ⅳ等诊断标准中都非常强调“与其年龄发展阶段不相符的、明显的活动过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约有半数表现为多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多动性行为异常也很常见,脑器质性损伤、精神病及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多动。多动的行为问题常见于儿童多动症。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注意不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是指随意注意的障碍,是注意力不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完成工作任务有不良影响的无关刺激缺乏抗干扰能力。注意有障碍的儿童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注意障碍可见于多种情况,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注意力,在出现心理应激、情绪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障碍(如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脑器质性损害时,也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儿童攻击性的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是指对他人或其他目标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可表现为具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客观上使别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在幼儿表现为打人、冲撞、咬人、抓人、踢人、摔东西;学龄儿童多为争吵、斗殴、破坏物品、威胁、骚扰他人.虐待动物,至青少年期可发展成打群架及械斗、抢劫及性攻击等。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攻击行为,女孩则以语言攻击为多。对这种行为如不及时纠正,或儿童通过攻击行为而获得满足,则形成一种处理事物的行为模式,儿童变得逞强好斗、动辄诉诸武力,易发展为品行障碍。 4.违抗。违抗(defiance)指儿童脾气暴躁、容易激怒、不服从、故意与父母或老师对抗,自己的过失却责怪别人,喜欢报复等行为。 5.违纪行为。违纪行为(delinquency)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窃等。 (1)说谎(lying):一般说谎有两类原因,应区别对待。大多数儿童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当他们做了一些不合社会或家庭规范的事,如打破了东西,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愿克服困难去完成某事(如完成作业),他们就用说谎来应付。另一类说谎是为了获益,如欺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而拿去玩电子游戏,这种说谎往往是从偶尔说谎获得好处而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为获益的说谎才构成品行障碍的症状。 (2)逃学(truant from school):儿童开始逃学多为贪玩,忘了上学,或因作业未完成,怕老师批评,还有的因厌恶学习、反抗家长或老师等原因,而背着父母不去上学。发展下去形成习惯,觉得在街上玩比上课惬意,而故意不去上学在外游荡或玩电子游戏,发展成品行障碍。 (3)离家出走(running away):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数学龄儿童离家出走是因为在家自尊心受到损伤,学习成绩不好.害怕家长惩罚或愿望得不到满足。如第一次出走后获得满足,出走行为问题得到强化则可多次离家出走。 二、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 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躯体化症状等,过去称为儿童神经症。 1.焦虑(anxiety)的行为问题:波贝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类,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二是与依恋对象分离。 2.退缩(withdraw)的行为问题: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意外遭遇时,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部分个性内向的儿童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未能学会如何与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 3.恐惧(phobia):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 4.强迫(obsessive and compulsive)的行为问题:2~8岁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状的高峰年龄,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问题,如认真地沿着人行道的缝线走、折手绢要对得整整齐齐、反复提问同一问题等。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宝贵不惜有无

                        • 上一篇:孩子在幼儿园玩闹出现小伤,家长不理解,教师
                          下一篇:幼儿游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