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育:怎样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

              与少年儿童相比,小班幼儿无意过错较多,情感冲动较强,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弱,对某些行为带来的后果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会比较多。究其原因,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与成人的强化或忽略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教师能在幼儿入园阶段注重引导,就可把幼儿的不良行为纠正在萌芽状态。
              一、注意转移法
              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许多小班幼儿常会在不经意间提出一些难以接受的要求,教师此时应采用“注意转移法”来纠正这种行为。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易转移、持续时间比较短等特点,只要利用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幼儿,使之注意力转移,幼儿一般就会将所提的要求给淡忘了。同样,当幼儿产生不愉快情绪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寻找原因,并用正确的途径消除或缓解幼儿的不良情绪。如,可以带他们到户外去散散步,或引导幼儿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或跟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忘却烦恼。
              二、冷处理法
              “冷处理”可有效避免教师由于无意中所给予的注意而加深了幼儿的印象,从而间接地助长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当幼儿无理取闹时,教师要沉着冷静。如,有的幼儿在刚入园时中午不睡觉,还吵着要看电视,教师若不答应,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此时,若教师答应了他的要求,也许幼儿会暂时安静下来,但他也从中悟到了一个办法——下一次想要东西的时候只要哭闹准行。
              因此,若遇到类似情况,就应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幼儿安静下来。
              设为首页一方面,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以免幼儿养成用“哭闹”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暴跳如雷、责骂吓唬。幼儿发脾气时,内心往往处于激动的状态,对教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此时,幼儿若是在安全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暂时离开他,或转过身假装在做其他事情,等幼儿情绪稳定后,再对他说明这件事不能那样做的原因。当教师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时,幼儿会明白哭闹行为对满足愿望毫无益处,就会停止哭闹。 三、榜样教育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经验很缺乏,注意的范围也很有限,他们的学习还处于对外界刺激物的鲜明特色进行模仿的水平上。因此,这一时期为幼儿树立的榜样应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人。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走路姿势、说话的神态,都会受到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给幼儿指导时应做到情绪稳定、乐观,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不能因幼儿做错了事或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否则会给幼儿造成负面的影响。在教师榜样作用的影响下,幼儿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就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适时表扬法
              在生活中,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可让幼儿改变不良行为、巩固良好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更应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和成功,在集体面前给予适当的赞赏,把优点无限放大,促使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强化。如,刚入园的幼儿用过东西后会乱扔,教师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应要求他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而当幼儿能自主地整理好一样东西时,应及时给予类似“你能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真是太棒了,若能把其他东西也收拾好就更讨人喜欢了。”等的言语进行肯定和表扬,也可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若坚持正确引导,幼儿就能逐渐改正乱扔东西等不良习惯。
              五、挫折教育法
              如今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宠爱有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导致他们缺少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的机会。因此,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在群体交往过程中经历和承受挫折带来的一些痛苦和失望,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从而培养幼儿养成关心、爱护、帮助、体谅他人的良好情操,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另外,在教育幼儿时,教师还应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园双方的教育方式要一致,前后要求应统一,以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当然,教无定法。纠正小班幼儿的不良习惯不是一种方法或使用一成不变的做法就能收到效果,教师需要用心观察、细心引导、耐心帮助,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势利导,形成既适合自己又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风格。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优良幼儿想象力测验拜托

                        • 上一篇:儿子说谎的习惯我要如何对症下药?
                          下一篇:文献检索结果统计中的“相关度”是怎么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