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表扬了孩子和家长并给了评语、作为家长该

              老师表扬了孩子这说明孩子的行为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个是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听见和看见的,自己也感觉很有面子。

              一、首先“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们家长和孩子都会继续努力的!”趁机对老师工作的肯定,很官方,但收到的效果肯定很好,然后还是要叮嘱老师以后对孩子要多加管教。

              二、同时家长需要了解的就是孩子为什么受到老师表扬。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孩子成绩前进了,成绩优秀了,家长就应当了解孩子为什么成绩进步了,为什么表现优秀了,这一系列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

              三、要和老师沟通是那方面收到表扬了,自己回去了也可以在表扬一下孩子,但不要过度,也可以问问老师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些方面要加强,这样可以和老师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如果你经常了解孩子的情况,老师也会觉得家长也不错,这样她也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一些。

              四、和老师继续沟通一下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解一下孩子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让让孩子得到了表扬,家长同时能够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成绩一系列的问题。

              五、无论我们从任何渠道得到了这种信息的话,我们应当首先给老师一个回馈,这种回馈反应了家长的一个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不是需要金钱,不是需要权力,只是需要一个回应就可以。老师表扬了孩子,说明孩子在老师眼里优秀,老师喜欢!感谢老师辛苦付出!感谢老师的教育!




              教师如何有效回应幼儿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慎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来的球,以适当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应能力。
              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把在观摩学习中看到的一些很精彩的活动搬来重新演绎,然而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机智——回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切的目标、优秀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回应能力呢?
              一、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备
              (一)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换言之,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能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如在吴佳瑛老师开展的活动“南瓜爷爷的邻居”之前,在了解了孩子已有经验之后,教师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蔬菜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吴老师介绍:只有这样,对于孩子在活动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才能应对自如;才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丰富孩子关于蔬菜的知识经验。也正因此,我们在活动中看到了吴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
              (二)充分预设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而预设回应的前提就是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常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只有当你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充分把握了,对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时,才有可能预设出不同种精彩的回应方式。因为,要预设回应首先要预设针对问题孩子可能的反应。此时教师要结合自己关于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我们对于应彩云、祝晓隽等名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智灵活、游刃有余的回应能力都敬佩不已。然而在光鲜的背后蕴藏着教师无数的心血,优秀教师会针对每个活动中的每个问题,孩子无数种可能的回答、该如何回应都进行精心预设。祝晓隽曾介绍在她开展的阅读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中,针对其中一个问题,曾假设了幼儿50种可能的回答,预设了50种的回应方式,名师也就是这样炼就的。
              可见,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
              二、活动中紧追幼儿,灵活运用回应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绝非乖乖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教师要胸怀活动大目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一)认真倾听
              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但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很多情况下会词不达意,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所以说,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回应。
              和吴佳瑛老师接触过的人往往会感受到:组织活动前的吴老师是那么的文静瘦弱和不起眼。然而只要一和孩子接触,吴老师就判若两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与活力。她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近,透过吴老师清澈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眼中只有孩子的朋友老师,甚至到达忘我的境界;是一个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姐姐老师;是一个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玩伴老师。吴老师总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总能捕捉到来自不同幼儿的兴趣点、亮点,在与幼儿“抛接球”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现了精彩的师幼互动场面。
              (二)积极追问
              追问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的策略。追问就是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追问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追问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运用:
              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例如:在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教师提问:“你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声音?”一幼儿回答:“我和妈妈去过上海大剧院。”对幼儿这种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进行追问:“去大剧院干嘛呢?”“看阿姨唱歌。”教师继续追问:“阿姨唱歌声音好听吗?”幼答:“好听。”教师追问:“那你在大剧院听到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我听到阿姨唱歌的声音很好听。”就是在这样追问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满满地浮出水面。
              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如在中班活动《妈妈的包》中,讨论到妈妈用的双肩包,提问:“妈妈什么时候用这个包?”有幼儿回答:“出去旅游的时候。”这时,另一幼儿举手回答:“上次,我们到香港去旅游的,还去迪斯尼了!”假如此时继续说下去就会使话题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此时不如就打住幼儿的话,并进一步追问:“那你妈妈是不是用到了双肩包?为什么旅游时要用双肩包?”这样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谈话朝向原来的目标。
              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例如在让小班幼儿讨论小手的本领时,有幼儿回答“小手能穿衣服!”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影响,于是接下来的答案就都是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等。此时老师可以追问:“小手除了能帮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能帮助谁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孩子们的思维就又立刻换了方向,跳出了原先局限的思维框框,有了发散的空间。
              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记得有次观摩应彩云老师活动《幸福的大桌子》,故事情节发展至“兔妹妹上大学后很少回家了”有幼儿提问“为什么上大学就不回家了?”应老师及时地把球抛给幼儿“是呀,上大学了为什么就很少回家了?”另一幼儿回答“上大学就要住宿了。”又有孩子问“什么是住宿呀?”应老师马上把球又抛给孩子“谁能帮忙解答”,有幼儿说“就是住在学校里。”应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上大学要住宿呀?”这时引发了幼儿的共鸣,孩子都问“对呀,为什么呀?”有幼儿马上回应“大学离家远呀,住在学校可以有很多时间学习。”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追问中,把幼儿抛来的“球”重新还给幼儿,让他们来“接住球”,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思考。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发达技术幼儿园 教育

                        • 上一篇:幼儿的行为特征?
                          下一篇:幼儿间的争吵以及不友爱的行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