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幼儿教育的不良现象

              鼓励幼儿改变行为主要是指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例如:任性、撒谎、散漫、打人……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家长朋友们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导之以引,便可取得教育幼儿理想的效果。
              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运用游戏形式为幼儿创造锻炼新行为方式的机会。

              当发现幼儿有乱扔纸屑的坏习惯时,“我是小小吸尘器”便是提醒幼儿改正坏习惯的好方法。利用风趣幽默的比喻,让孩子直观的理解这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而比喻的“吸尘器”则让孩子快速的明白改如何对不合适的行为采取最合理的处理办法。

              二,对幼儿已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并经常予以督促检查。

              如设立“小喇叭广播节目”,及时对幼儿取得的进步给以正面反馈,激励新行为维持的持久性。幼儿园班级表扬会也是不错的选择,定期对幼儿在校表现作出总结,优秀的即使给予奖励,就给了孩子不断努力的动力,持之以恒就成了良性循环。

              幼儿园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是在双方的交互活动中进行的。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的艺术性,教师不仅要从幼儿对自己的认识中不断地增进自我认识,还要准确认识幼儿并为幼儿的发展创设最佳环境,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的挚友。

              怎样处理孩子上幼儿园遇到的问题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以身以身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服从老师,也不能独占玩具、睡觉、吃饭、排便等生活方式都变化了。家长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变化,来开导、激发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动上提高一步。相反,如果家长忽视这种变化,特别是在家里骄纵任性、依赖性强的孩子到幼儿园后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有许多原因,家长应仔细观察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帮助孩子改变。
              1、孩子入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过小,一般在3岁左右入园比较合适,因为这时孩子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欢跟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后,家长要为孩子入幼儿园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培养孩子懂礼貌、讲道理的良好品质;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与小朋友一起玩;能自己大小便;学会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洗手;学会遵守在规定时间里控制自己的行为等。总之,家长可以模拟幼儿园的环境要求,在家里进行适当的训练,这样可使孩子在入园后不会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
              2、经常向孩子讲述:“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来吓唬他。这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可怕的印象,觉得幼儿园是个非常可怕、不自由的地方。当他真正要入幼儿园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3、当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总是哭闹不止,家长就仔细找一找原因,是什么问题,什么心理造成孩子拒绝上幼儿园?一般讲:开始上幼儿园,孩子都会表现出不愿意的言行,过二周或一个月以后就会慢慢习惯了,表现出无所谓了。假如超过半年时间,家长一送幼儿园,孩子仍然像开始入园一样哭闹,家长就应当想办法配合老师制定一个“计划”来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4、当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不要简单地斥责、威胁、欺骗,要向老师了解情况,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恋父母而不愿意去,每次一送幼儿园都讲“肚子痛”或磨缠着不肯去,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要让孩子认识到“离别也是爱”,比如可以让孩子到亲戚家住几天换换环境,这对培养他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好处。
              5、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要及时表扬他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挺好,同老师、小朋友都能友好相处,可是一回家里就变了,表现为闹、找借口,第二天怎么也不去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老师给他制定一个“图表”,每次能按时上幼儿园,遵守幼儿园生活、进食等规定,就在他的“图表”上贴一个“小红星”,积累到3个小红星时就给个奖励。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资源搞好神话

                        • 上一篇:幼儿行为习惯包括哪些?
                          下一篇: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