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孩子在幼儿园与在家行为表现的两面性

              那么。同样一个小孩,在幼儿园很乖,回家却不乖了,这也要从环境、教育方面来探讨才行。一般说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比家庭优越,老师受过系统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模仿学习等,作为家长,只要能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样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爱说、爱笑、爱打闹,在幼儿园里却不爱说话、发言、不爱回答问题;孩子在幼儿园自己穿衣服、自己喝水、什么都自己干,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孩子在幼儿园里特别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的确让家长苦恼,本来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家长却说在家很“淘气”、“不听话”。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的情况,原因分析:(一)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不同 使孩子的行为有了“两面性”,幼儿在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二)家长的原因 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 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两面性,方法如下:(一)家长要懂得在家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家长就可以说话不算、或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二)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双方要及时互通信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与肯定。如孩子自己穿衣服了、在幼儿园里敢于发言了等都要给予及时肯定。(三)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同性格 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某家长带着小孩遇到一朋友:“宝宝,快叫叔叔。”孩子没有反应。家长接着说:“宝宝快叫叔叔,叔叔那里有好东西吃,叫了后就给你吃。”面对食物的引诱,孩子很快就叫人了。父母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从而使他们的文明礼貌行为趋于表面,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各自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以及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奖惩方式在儿童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环境场合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人格即:双重人格。(一)一个儿童由于他先天的遗传特性 男孩或女孩、容貌、气质类型(困难型、迟缓型或安静型;外向型或内向型),对父母或老师具有不同的作用,激起的反应不同,从而为自己创造了不同的环境。例如,易激惹的、烦躁的男孩子唤起安静型的父母和焦虑型的老师的反应是不同的;外向型的、反应灵敏的女孩子唤起外向型的父母和内向型的教师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别将会影响到儿童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表现不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即他们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找到适应周围环境的行为。(二)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儿童会寻求、改变不同的环境 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与孩子的气质相匹配,孩子在两种环境中会表现更一致。比如,外向的孩子比内向的孩子爱交际,不管在家或在幼儿园他都喜欢寻求伙伴,更有活力,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外向的孩子对比内向的孩子更敏感,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后,喜形于色,从而会得到更多积极反馈。而内向的孩子不好交往,较被动,更容易接受社会禁忌,更容易受到惩罚的影响,在熟悉的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更自如,在压力小的环境中才智发挥得更好,当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差别较大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而在儿童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其行为特点则表现得更真实。对同一个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观察,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在某些方面一致,某些方面不太一致,还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表现是由环境与儿童共同决定的。在相似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行为。在约束性低或必须顺从的压力小的情境中,儿童行为的相似性要高于在那些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情境中的表现。儿童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表现的一致性也有不同。比较孩子在高兴时的表达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的表现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一致性都很高,因为积极的情感表达和兴趣爱好总是会受到父母和老师鼓励的;而在不顺心时的表现和想要什么是否敢说,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因为更多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压力,有些孩子在家和幼儿园就不太一致,似乎在幼儿园更收敛或拘谨些,像摔东西,不理人,与父母作对、发火、哭等行为多是冲着父母来的,这表明孩子已经有能力区分哪些行为在老师那儿是无法奏效,甚至还会遭到惩罚和同伴的嘲笑或拒绝。在生活中,孩子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他自身在行为塑造和人格发展中同样是主动的创造者。 我们希望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行为表现能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些积极品质方面,如乐观、友善,尽责,善于交往,敢于表达,独立性强等,但事实上由于很多行为是人与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不会对所有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幼儿正处在人格发展的早期,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有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行为的不一致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短小心语learnfromsth

                        • 上一篇:干预婴儿意外伤害的方法是什么
                          下一篇:孩子在幼儿园抢东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