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回应”六步法,教出积极向上的小朋友

              同事的儿子三岁了,小男孩有点腼腆,据同事描述,在小区中玩耍时他去骑小马,跑来一个小孩,他就立刻躲开了;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抢走凳子,他也不会去抢回来,只是再去四处找凳子。

              每当这个时候,同事都气得“吹胡子瞪眼”,这位妈妈不理解一个男孩子为什么这么“没冲劲”,为什么这么好欺负。

              我这个未婚者只能劝她不要生气,孩子们就是有各种性格,和性别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所谓女孩子要文静些,男孩子要调皮些,不过是一种刻板的性别印象。

              另外也有一点,我也很想告诉她,只是教训孩子为什么不这样或者为什么要那样,并不能让孩子真的明白家长的要求,只是让他很茫然。

              孩子的很多习惯都取决于家长如何回应孩子,孩子在家长的回应中渐渐学会辨别对错,学会采取正确的行为,学会克制不正确的行为,可以说,回应的重要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关于如何正确地回应孩子,育儿专家王普华在新作《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中做了系统的论述,并且给出了细致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一章《回应的意义》先是给家长们强调了一番回应的重要意义。回应与要求,组合起来就是互动。

              互动是育儿过程的必经之路,与孩子多多互动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孩子的成长,可以说就是在与大人的互动中逐渐完成的。

              互动中的要求部分很好理解,多数家长都不自觉地重视这一点,那回应又起什么作用呢?回应可以强化孩子的观念,孩子的模样,往往来自于家长的回应。不同的回应方式将导致大相径庭的后果,这个道理浅显易懂。

              然而,难的是实操。

              孩子的思维与大人不同,这就注定成年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大适用于儿童。更何况家长身兼教育者的责任,对孩子的每一次回应都有其教育意义(分正面和负面),如何通过正确的回应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帮助孩子培养出积极的行为习惯,正是全书的重点。

              作者将错误回应的家长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      溺爱型:满足孩子各种要求,而失去了行为的界限

              2.      严厉型:拒绝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同时,不自觉地否定了孩子

              3.      摇摆型:在溺爱与严厉之间摇摆不定

              4.      冷漠型:无暇关注孩子

              回应又分为精神和行为两个层面,前者的要义在于接纳,后者在于家长采取的具体行动。

              行动来自于思想,最重要的自然是精神层面上先对孩子进行接纳,这恰恰是许多家长的痛点,只看看那些无法理解孩子的语言或行为,认为孩子都是外星人的家长,就知道这是个多大的难题了。

              接纳也同样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观念接纳 ,一种是 技术接纳 。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也是普通人,有时候无法做到接纳孩子,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实则是自己的问题。

              阻碍家长达成观念接纳的两个主要障碍,是 不能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 ,和 父母自身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

              解决掉这两点,家长要做的还有很多。接纳孩子并非泛泛而谈,而有明确指向,那就是接纳孩子的基本需求、感受和情绪、观念、当下的样子以及家长自己。

              有了这五点清晰的总结,是不是就感觉对于孩子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了呢?那可不只是一个会哭会笑的迷你生物,也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观念和“爱恨情仇”的独立个体。

              在家长们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在孩子的世界中自然有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

              我曾看过一个例子,有个孩子一看见红衣服就哇哇大哭,不知道的人肯定以为这个孩子好吵闹,好奇怪,居然害怕一件衣服?!其实是孩子在看电视时看到红色的汽车发生了车祸,恐惧感就此跟红色紧紧相连,而生活中的红色衣服很常见,每一次都勾起他害怕的记忆,于是不禁大哭来释放恐惧。

              另有一些更常见的例子,就是家长总是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他们心中有一套关于好孩子的标准,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总要拿这个标准去框定他。这就是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当下的样子。

              明明是害羞内向的孩子,偏偏家长希望他外向活泼。于是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只是反复责备孩子为什么扭扭捏捏没个大方样儿。

              这是不是看起来就有点可笑?

              即使做到了观念接纳,如何将这种接纳切实落实于行动,依然充满挑战性。

              中国的家长,总认为心意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么采取的行动必然是好的。殊不知,不恰当的方式不仅起不到家长希望的效果,而且容易南辕北辙,引发更多的问题。

              由此可知,技术接纳着实是门技术活。

              技术接纳的核心很简单,就是“ 倾听 ”。

              倾听的作用,每一位成年人都很理解,许多家长的问题是,认为孩子逻辑混乱又喋喋不休的话语不值得费神倾听。

              这就又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了,敷衍的倾听能够立刻被孩子察觉出来,孩子需要的是真诚的倾听,切忌糊弄了事。

              即使告诉自己一千遍接纳,可是当孩子不再是那个听话的宝宝,而是犯错误的孩子、叛逆的孩子、发脾气的孩子或者胆怯的孩子,家长们又该如何接纳呢?

              许多家长的疑虑在于,怕接纳变成了纵容,从而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幸,作者在《回应》一书中用两章详细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分类。

              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作者将其分为赞许型行为、替代型行为、限制型行为和制止型行为。

              这里的赞许、替代、限制和制止,是从家长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的分类,分别是指值得赞许的行为、可以被替代的不恰当行为、需要限制的行为和必须制止的行为。

              针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作者将其分为赞赏型行为、谅解型行为和警告型行为。

              以上三种“已经发生”的行为分别指值得肯定的行为(可以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可以被谅解的不妥当行为以及需要得到警告的错误行为。

              可以看出,上述的分类概括覆盖面广而详细,但是别忙着高兴,生搬硬套可是行不通的。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虽然幼小纯真,却和成年人一样复杂,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特点。

              同样的语气说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对有的孩子是恰到好处的提醒,对另外一些孩子就成了赤裸裸的指责,其中微妙的区别,没有哪本书可以描述清楚。

              归根结底,想要好好实践《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最需要的依然是家长们的耐心和真诚、坦率的回应。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泰山幼儿的教育玩游戏

                        • 上一篇:儿童心理异常的表现和对策
                          下一篇: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之间的争吵和摩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