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性格与行为古怪是什么原因

              我的一个六岁的男孩,在幼儿园里当大家都在安静地听故事时,他会突然发出一声怪叫,然后把椅子举起来,以此来吓唬周围的人。有时,他突然不见了,仔细一找,发现他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看虫子。脑袋好象比较聪明,画画或做点什么能够巧妙地表现出别人所注意不到的地方。他有一个哥哥,我们夫妻俩都工作,家里请一位保姆帮助料理家务。
              答与别人的行为有所不同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许多人面前,想显示一下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孩子,其心里一定隐藏着某种不满。当他发出怪叫或做出可笑的事情后,小朋友们会发笑,老师也要批评他。但这时孩子会产生一种满足,这就是大家都承认了他的存在。这对孩子本人来说,他会认为是件愉快的事,反复这样做以后就形成了习惯。孩子心中的不满,一般是由于小朋友们不跟他玩,使其感到寂寞;在家里也没有人管他,他想得到来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更多疼爱;自身有某种自卑感等等。而本人对上述原因一般是意识不到的。从性格上看,这样的孩子虽然在家里是爱撒娇的,但在集体生活中由于有些消极,所以不大能与小朋友们玩到一块。
              第二,孩子总想要保持安静,一定要做个好孩子,在持续紧张与兴奋的过程中,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古怪的行为。在长时间的静寂之中,谁都会渐渐坐不住而想找个借口以改变选种静寂。“忍耐的界限”因人而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对紧张的持续时间一般是十至十五分钟,让幼儿连续一个小时做一件事,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保育者任何时候都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有深刻的理解)。孩子的这种耐力如果比同年龄的小朋友差很多,在达到某种极限后就会忍耐不住而发出怪声,回头看,或拉倒前面小朋友坐的椅子等等。从小时候起就让孩子随心所欲而不懂得自制和忍耐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成为这种棘手的孩子。
              第三,因性格异常而引起的古怪行为,这样的孩子比较少见。
              上述几种原因,有没有能与您的孩子对上号的呢?您在与幼儿园的老师商量以后,可仔细回想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情况。您一定会想到为什么哥哥没有问题而弟弟却出了问题。虽然是兄弟,但是性格,能力和兴趣却是不同的。对爱的追求方式,对父母及朋友的态度,对事物的接受方法以及做法,虽然很相似但其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从您的提问来看,您的孩子是个感受力强,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发挥其优点,使其建立起自信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论述早期对于幼儿后期行为发展的影响?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依恋及其形成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一般来说,依恋最早是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其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喜欢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安全、轻松,与母亲分离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寻找母亲,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会使其感到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安全依恋感的产生,主要源自依恋对象在抚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感与爱心。
              婴儿的依恋一般分为回避性、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3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65-70%)
              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20%)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10-15%)
              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大多数儿童属于安全性依恋,安全性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和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儿童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婴儿若在早期长时间离开父母生活,这些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儿童早期缺乏成人的关心爱护,会影响今后智力和体格的发育,尤其是心理健康。若能尽早改变这种不良环境,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人们的情绪情感是在童年时期不断地学习和模仿中开始形成的。所以在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及其行为表现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早期经验的影子。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早期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很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形成对别人的信任感。虽然这种由于依恋感的缺失而造成的心理损伤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改善,但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持续长久的依恋剥夺会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他们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存在问题,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这种问题的青少年表现为自卑、孤独,不信任他人和社会,与人交往困难,情绪情感有反社会的倾向。
              许多专家都指出: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苏梅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 上一篇:小孩为什么有多动症
                          下一篇:影响幼儿行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