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纠正儿童的偏差行为?

              1、了解孩子何时压力会过大

              家长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学习如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当你不了解孩子行为的含义,你就会觉得烦。当你学会解读孩子的行为,你就不会每次孩子一闹,你就责怪他。孩子的偏差行为,通常是对压力的反应。倾听孩子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为,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2、辨识出孩子生活中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通常来自对人际关系、学校功课的不满,或是在太短的时间内需要做太多的事。压力可能出现在很微小的地方,也可能是生理上的,例如有些孩子对噪音、亮光、气味特别敏感,这些都是大人难以注意到的。无聊的等待、必须坐着不动,也会让一些孩子感到压力。压力可能是生理上的,可能是心理上的,家长必须多方面去考虑。很多家长忽略孩子的压力,孩子也可能假装没事,但久而久之就会爆发。

              3、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只要减轻压力,就能迅速显著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尚卡尔举例,在他的门诊有一个一个对噪音、声光敏感的孩子,被认为是问题儿童。其实只要调暗室内灯光,降低音响音量,孩子就不会再哭闹。可悲的是,成人用他们的观点来孩子,用加大的音量质问孩子:「你干嘛哭!」反而让孩子压力更大。同样的情形,可能发生在任何压力问题没有被家长正视的孩子身上。

              4、帮孩子找出自我减轻压力的方法

              我们都需要舒缓紧张、重新充电的策略。孩子也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方法会完全一样,所以家长要多观察孩子,找出他的压力来源,然后帮他找出的方法。静心是近年来经常被推动的方法,成效很好。当然家长不一定要教孩子静心,任何能够帮助他们平静下来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没有办法坐着不动,可以先教他们慢慢地呼吸,让自己冷静。

              5、眼光要长远

              当你帮孩子找出冷静下来的方法时,要注意,冷静与安静是不同的。让孩子看电视、玩电玩,也许可以让他们暂时安静下来,但绝对不能让他们冷静。父母不应该误解冷静的意义,更不能教孩子关于冷静的错误观念。冷静的意义,是靠自己的意志平静下来,千万不要图一时的轻松,用外力来控制孩子,以求暂时的安静,这样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永久的伤害,使偏差行为问题更严重。

              中班幼儿建筑去教室什么时候介入指导并举例

              建筑区是孩子最喜欢的区域之一,建构的魅力在于运用简单的积木进行无限的想象、创造。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游戏中幼儿通过感知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丰富的表象,然后运用积木表现出记忆中的各种不同形象。若有效发挥建构区的教育价值,将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区往往成为教师指导的盲区,教育价值也不能得以很好展现。
              中国论文网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环境创设、游戏进行等方面对建构区活动进行了有效指导策略的探究。
              一、自主、可变的环境
              新《纲要》也指出:环境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意体现教育进程及幼儿发展状况。在建筑区环境创设中我们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采用可变的游戏环境激发了幼儿建构欲望,提供了自主学习阶梯。
              1、区域设置的集体智慧
              宽敞的场地为幼儿提供了轻松的氛围。师生在活动室外用纸盒围了6-8个平方的场地,铺上泡沫垫,能同时容纳5-6名幼儿游戏,周围的纸盒既当围栏,又能分类摆放各种建构材料,材料的小盒分装方便幼儿取放,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整理材料的好习惯。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保证有固定的时间让幼儿游戏,舒适的环境、充裕的游戏时间保持了幼儿对建构的兴趣。
              2、图文规则的互动建立
              规则是保证幼儿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老师指定的规则难以内化为孩子自律的行为,只有从孩子需求出发的规则才能使孩子深刻地理解最终自觉去遵守。开学初,我和孩子进行了“活动怎么玩才有趣”的讨论,并将讨论出的规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粘贴在建构区,提醒幼儿的游戏行为,随着游戏的进程,规则也在试误中逐渐完善。这种互动规则的设立让建构区游戏能有序开展,也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3、图谱学习中的自我建构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欣赏、观察图片,并能从形象的图片中主动学习,在建构区的靠墙一侧,我们布置了许多的搭建图谱,如:叠高、架空、链接、覆盖等,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渗透搭建的方法,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还将孩子的作品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展示,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大家学习的模型,孩子们建构的兴趣更浓厚了。
              二、适时、渗透式的指导
              1、丰富表征经验
              从积木游戏的创作心理看,幼儿乐于建构记忆清晰的形象或是比较生动的表象经验。如果幼儿缺少丰富的表象经验,幼儿游戏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散步时边走边看,从事物的颜色造型、结构、数量、用途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同一物品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去观察,使他们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印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2、合理提供材料
              建构活动依靠建构材料进行表现,除了常用的木头、塑料等积木,生活中废旧辅助材料的加入,满足了幼儿突发奇想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注重的材料的丰富性和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搭建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
              3、适时加入任务书
              任务书是让幼儿先构思计划,并将设计好的建构图绘画出来,再尝试将自己设计用建构材料表现出来。中班的幼儿的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任务书的加入提高了幼儿学看平面图、设计建构图,依图搭建的能力,提高幼儿平面、空间感知和转换能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
              任务书的加入是一个有简-繁、有单个到组合的过程,可以从幼儿个别作品的任务书,逐渐过渡到合作的主题搭建任务书,任务书有效提高了建构活动的计划性和幼儿建构的坚持性。
              4、教师的适时介入
              老师在游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时而是观察者,观察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存在的困惑,并调整自己行为,采取的指导策略。时而是共同游戏者,马卡连柯曾这样谈到过: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必须和儿童们一起游戏。这就是要求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机智地引导游戏进程和协调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时老师是一个玩伴,平等的角色使得师幼不断的沟通交换意见,规划场地位置,分享材料的使用心得,并在共同的努力下合作完成了搭建内容,幼儿收获了成功,教师也体验了游戏的乐趣。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换可以让老师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在观察和参与游戏中智慧的引领幼儿,维持和扩展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内容。
              三、互动、实效的评价
              1、分享式评价收获丰
              游戏后的欣赏和讲评是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且成功完成作品中自豪情感更溢于言表。我在讲评中满足幼儿交流的欲望,并引导幼儿欣赏实物,针对幼儿游戏中经常会推到重建,就利用多媒体保留幼儿作品,暂留游戏过程,分享和讨论更形象化。一次小何将长条积木用平铺和垒高的方法为游乐场建造了一间休息室,还给房子装上了三角形的顶。讲评时小朋友都提出:休息室要有门、窗。对于种种建议,我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建造出有门窗、稳稳的又镂空的大楼呢?经过激烈的想象,孩子们研究出用架空、围合等方法来建造。
              积极的游戏评价促使教师深入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同时在这全程的评价下,更多的幼儿得到认可、鼓励,进而持续幼儿游戏的兴趣,更有利于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2、游戏融合快乐多
              在通常的活动中,一次建构游戏结束后就没有其他的利用价值了,往往会被拆掉,如将建构活动和角色游戏、表演、美工等游戏相融合,不仅能发挥建筑物的作用,而且能拓展游戏,有效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指导孩子的活动是一门艺术,建构区的指导不仅需要老师“放心”“放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支持、帮助、合作的作用,促使幼儿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滚滚双数怎样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 上一篇:家长如何处理幼儿的行为不良
                          下一篇: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争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