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行为是人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每一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行为范围广泛,适当与不适当的行为是以同一方式持续发展。幼儿的自我概念深受大人如何反应其行为所影响,许多适当的行为因大人或同伴的称赞而持续发展,而有些不良行为同样是受到大人或同伴的注意进而持续。可见,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某些行为的发生。如何帮助幼儿改善不良行为是大人需要在幼儿行为形成阶段不断督促和引导的。
              一、
              大人的教育观点要一致,积极肯定幼儿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
              大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位幼儿或同一种行为有不同期待,有时使幼儿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要有效地改变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大人前后的要求及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观点必须一致。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还要通过积极肯定良好行为,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每一个不被接受的行为都有一个对应的被接受的行为,通过大人对不同行为的反应使幼儿感受不同行为别人对待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例如:经常打人的幼儿,如果在大人已引导幼儿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幼儿仍再三表现这种攻击行为的时候,大人除了及时制止以外,还要扣除对其注意力,即马上将其隔离。通常,当一个孩子经常打其他幼儿的时候,常会给老师带来挫折感。老师会惩罚或训诫打人的幼儿,因为避免其他幼儿受伤害是老师的责任。每次,幼儿打人,老师就会花一些时间跟他解释行为是错误,这种注意是负面,但幼儿已获得注意的满足。采取隔离的方式并不是惩罚幼儿,它是在老师与幼儿一致确定为孩子做错事的一个反思场所——隔离区。隔离区的设置原则及进区时间的限定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理解并接受,当进入隔离区这样一种特定环境时能静下心来并思考发生过的事。因为有时攻击行为是受愤怒、焦虑、不舒服与情绪反应的影响,让他离开群体的刺激有助于让这类幼儿冷静下来。
              此外,对未能自我控制或表达自己意思的幼儿,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才是上策。两岁左右的幼儿规则意识及分享等社会技能是需要在大人反复指导及强调下逐渐形成,这方面教育大人的及时鼓励就显得犹其重要。鼓励不一定都要用言语表达,在某些环境中只要大人微妙的一个微笑、一个触摸、一个交流视线、一个拥抱等同样可以传达给幼儿赞同其行为的讯息,这种非语言的认可更能及时巩固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促使被接受的行为成为幼儿的习惯性形成。
              二、
              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原因,设计策略帮其有效改善并形成良好习惯。
              幼儿的不良行为除了上述的攻击行为外,还有破坏行为,如:撕书、破坏玩具、扔东西......;情绪及依赖行为,如:爱哭、发脾气、吸吮手指......;社会交往偏差行为,如:不参与游戏活动、不说话、害羞及怕见陌生人......;饮食行为,如偏食、过度好吃、进餐时玩弄食物等许多表现。不论是幼儿有意或无意表现出这些不良行为时,老师及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改善不良行为,只有系统设计一系列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观察记录幼儿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二)分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判断其动机。(三)设定改善不良行为的目标。(四)列出改善策略及其步骤。(五)设计比较显示图准确掌握幼儿改善情况。
              孩子有时表现出不只一种问题行为,在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问题上常会令老师及家长感到烦琐,这些问题却更需要老师及家长的关注,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帮助幼儿改善问题行为。只有老师与家长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个体。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执教椰子儿童选择什么乐器学习

                        • 上一篇:幼儿安全问题有哪些
                          下一篇:小孩为什么有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