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行为管理

              于老师

              一,概述

              儿童行为管理可分为两部分:一般行为管理和问题行为管理。

              一般行为管理流程:发现问题――开始管理――管理结束(包括:①强权压制,管得了②问题行为产生,管不了,管理者被迫停止管理③合理管理,预防问题行为,管得好)

              问题行为管理流程:问题行为功能分析――干预――反馈效果――干预结束/继续干预

              二,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家长的主观认知,具备模糊、多变的特质。问题的具体内容因人、因时、因事都可不同。

              三,看到问题,该如何合理管理才可预防问题行为出现?

              1.三不管:

              管不了的别管(管理效率太低的事情)

              管不完的别管(孩子各种小毛病小动作)

              需要慢慢管的别急着管(适应学校环境之类需要时间的事情)

              三不管是为了避免出现管理效率底下的情况,旨在保存管理权威,留待该管的时候用。

              2.主动满足:四个标准

              满足孩子喜欢的,强制给予讨厌的,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满足孩子要及时,拖延就影响效果,甚至产生问题行为

              满足孩子要大方,不要附加条件,这是爱的表现,不是交易

              满足孩子不能在孩子发生问题行为之时,否则就是强化问题行为。如果因某些原因需要拒绝或者延迟满足,则需温柔的坚持。

              3.说到做到:

              管理者发出指令,不仅管理者的部分要做到,孩子的部分也要能做到。比如贝贝玩水,妈妈的指令是“再玩5分钟,我会关掉水龙头,你可以去看宝宝巴士”。5分钟到的时候,妈妈要做到关水龙头,也要做到给孩子看宝宝巴士。而孩子则需要做到不玩水,配合去看宝宝巴士。管理者要意志坚定,而孩子在需要的情况下要给予辅助。

              4.行为动量原理:当一个行为已经发动或在完成的过程中,有继续延续下去的倾向,不仅仅是单个的行为,甚至可能是一连串的相关行为都有这样的倾向。

              说白了,就是有些事情开头难,但是一旦开头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完全做完,当做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快乐。 比如大人写论文,写文章,小孩写作业。 使用行为动量原理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减少行为代价,在进入正题之前,也就是目标行为之前,所做的一切准备,管理者需要给予及时的辅助,保证孩子一直走在通向目标行为的轨道上。

              5.建立常规:他律变自律

              建立常规的关键是常规内容的确定,需要管理者和孩子双方协商,谨慎决定,内容必须是每日每月每年都可坚持做到的才是常规。

              6.先管小,再管大:

              小的能管好,可以保证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权威。大的问题不是放弃不管,而是暂时放下,观察大问题的发展。看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变化,问题事态是否有进展。把问题丢回给孩子,也许孩子会自己去解决,又或者会主动向家长求助,让家长参与其中,这时候才是管理时机。

              7.放权:有一定的管理权威才能放权

              在一定的权利范围内,由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让孩子感受到自由,有利于长远管理。但是孩子的这种自觉性需要建立在家长一定的管理权威之上,否则只会产生更多家长看不下去又管不了的行为。

              8.自己的孩子自己管。

              四,什么是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公认的不被社会所接受,影响个体及社会发展的行为,有具体、客观可观察的特性。包括:攻击性行为;自伤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避行为;自我刺激行为。

              问题行为的基本功能:社会性(由他人中介给予的)正强化;社会性负强化;自动(自主产生的、自给自足的)正强化;自动负强化。

              五,什么是问题行为功能分析?

              用ABA原理对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结果反过来对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临床可操作的策略和建议,以消退问题行为和塑造新的被社会认可并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行为。

              功能分析的方法:间接询问法;直接观察法;实验验证法。

              六,问题行为的干预

              首先要了解一个具体的问题行为的衍生过程。当管理者看到问题开始管理的时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状态就处在一种你强我更强、随时在波动的试探状态中。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和被管理者的行为都会作为结果去强化和负强化彼此的行为。每一次试探和阻抗都会让行为升级,当被管理者的行为到达一个极点的时候,管理者无法忍受,便会停止管理行为。

              1.寻求注意的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不要给予任何形式的注意(包括呵斥、安慰、教育、慌乱,甚至是失望、沮丧等任何行为、表情和情绪变化),不要与儿童有任何目光接触。

              不要让任何潜在的强化性人物出现,包括不明就里的家人和无法执行干预策略的家人。

              2.逃避/拖延任务的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不要给予任何反应。

              保证孩子坚持完成任务。包括及时进入开始任务的状态和始终保证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轨道上。

              这些干预策略需要建立在管理者有一定的管理权威之上,并且要及时使用辅助策略。

              3.获得实物/机会的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不要在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满足他,或者让他继续某个他想要的活动。

              使用消退法联合区分强化的策略,帮助孩子消退问题行为,并同时塑造被社会接受的具有获得实物/机会功能的新行为。

              如果出现破坏力和攻击力特别严重的红线行为,必须立即给予身体方面的制止。制止时的力量应该把握在问题行为恰好不能继续为宜。如果在不清楚问题行为功能的情况下,力量太大,会被理解为是一种惩罚。力量不足,破坏又会继续,这不利于问题行为的控制。在制止时也不应给予孩子过多的注意。

              4.自我刺激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使用区分强化原理中的相互抑制策略,比如孩子喜欢手部自我刺激,则让他做一些手工如积木或者插雪花片,也就是在时间上占用他的手,使他无法自我刺激。

              给予社会所接受的合理化刺激,比如说摸别人的头发是不被接受的,但是给他一些假发、毛线玩具去摸则是可以被接受的。

              使用分化训练,让孩子明白在哪些场合可以自我刺激,哪些场合不行。或者某些时间段可以进行自我刺激,某些时间段不行。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理应儿童早教产品幼儿习惯培养研究

                        • 上一篇: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之间的争吵和摩擦详细?
                          下一篇:教育整顿五自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