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皇寺在历史上有何传说?

              传说汉文帝生于此地

              出高陵城区,沿着西高路向西行约5公里,就到了崇皇,此地因“崇皇寺”得名。崇皇历来是高陵西部商贸重镇,历史上曾有崇皇公社、红卫公社等称谓,1984年改为崇皇乡,2012年撤乡设街办,称为崇皇街办。

              西高路南坡底村有一个农贸市场,门为一座大牌楼,上书“崇皇寺市场”。牌楼年久失修,甚是破旧,但这也是崇皇唯一能看到“崇皇寺”字样的建筑。

              “崇皇”显然和皇帝有关,据明代陕西状元吕柟编的《高陵县志》记载:“奉正原在县南十里……旧传汉文帝诞于此原崇皇地,或曰诞于毗沙镇”,另据《高陵县志·邸宅陵墓》记载:“汉降驾原邸:在县西南崇皇寺等地,旧传即文帝诞生处,薄后被吕后姤,出居于代州。时薄后方娠,至崇皇寺地,文帝诞生,今称降驾原……”如今高陵博物馆还存有一块“重修崇皇寺记碑”,为明嘉靖三十二年所立,风雨虽侵蚀过甚,但状元吕柟的一段碑文仍清晰可见:“汉薄姬妊文帝而出宫,至此地柏下诞生文帝”。

              相传,汉文帝之母薄姬,年轻貌美,贤淑睿智,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被刘邦诏令纳入后宫,后有身孕。因害怕儿子出生后遭吕后迫害,薄姬出宫躲避,来到长安京畿之地高陵西南一带,遂于河滩一棵柏树下诞一男婴,这便是历史上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高陵人对此传说深信不疑,如今在坡底村还流传着一个说法:薄姬逃亡高陵后生活特别艰难,平时仅靠野菜度日,高陵有一种小蘑菇,据说是薄姬的主食,这种小蘑菇被后世称为“姬菇”。

              “崇皇寺”之名始于唐宋

              汉文帝虽诞生在“崇皇”,但“崇皇寺”之名应始于唐宋。据明《高陵县志》载:“崇皇寺为宋太宗敕赐名额”,而《高陵县志·祠庙志》则记曰:“崇皇寺:在县西南申村,唐初置,宋太宗敕赐名额”。据明代“重修崇皇寺记碑”载:崇皇寺建造于唐初,兴盛于宋代,寺内南北二十六丈,东西十九丈,占地二十亩,寺内有瑞楼云塔,又有一土丘,丘上建有阁亭,每当盛夏,居之不暑,故又叫“纳凉阁”。宋以后崇皇寺日渐荒废,至明代重修后恢复,时香火不绝。

              历史上崇皇寺是关中地区佛教的重要活动中心,常有文人骚客来此拜瞻,题诗咏怀。其中有历史记载的是北宋绍圣四年六月,高陵县令种师道从军出塞,友人石君倚及高陵县尉赵天估为其饯行,自毗沙途经崇皇寺,于纳凉阁上题字对诗,发思古之幽情。

              据史料记载,崇皇寺毁于清同治年间,原崇皇供销社一带便是其旧址,如今这里街面已形成两排商铺,还有崇皇医院、幼儿园等机构。

              如今的崇皇是一个大地名,没有行政村或自然村作为承载,俨然就是一个小镇,辖内有街道办事处、卫生院、高陵三中、崇皇中学、达利饲料公司、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机构场所。崇皇丁字形的老街,每逢集日便人山人海。围绕老街和西高路,各类店铺林立,房屋立面进行了改造,即便是两边的坡底村和桑家村也全是二层砖混楼房,找不到古老一点的土坯房,至于街道和村子周边已处在高楼包围中了。

              尽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但崇皇寺这个古老地名依然彰显出它的沧桑韵味。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最新版良方发言稿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春天来了》教案?
                          下一篇:2个月婴儿早教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