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今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好好坐电梯了。”
“看,我们的舞跳得多好呀,那么,现在就到教室里再跳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吧。”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这个也没难倒你们,为自己拍拍手吧!”
以上是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常说的话。确实,一般而言,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大多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架构与推进,以及导入语对孩子兴趣的激发等,很少考虑教学如何收尾,因而,经常留下整个教学活动“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遗憾。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想对教学活动结尾的设计提出如下建议:
画龙点睛,凸显活动核心信息
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y币会传递很多信息给孩子,因此,活动结尾时,教师应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总结活动的核心信息,对凸显和提升活动价值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听雨》是一首儿童散文诗,传递了雨天听雨的情趣,可以排遣烦躁的心情。很多教师会选择在雨天让孩子欣赏这首诗歌,有的教师还将其演绎成绘画、仿编诗歌等
活动,但不管何种形式,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是确定的。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结尾:教师可边说边问:“有晴天就会有雨天,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待孩子
们想明白后教师说:“所以,老师希望大家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拥有好心情!”
借势助推,注重情感迁移
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听故事而讲故事,为了让孩子会画画而教画画的话,那么,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就会游走在与孩子真实生活无关的空中楼阁中。如何让孩子身临其境,教学结尾时的借势助推,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我爸爸》是一个很好的绘本故事,其主要教育价值应定在通过读别人的故事,“学会关心自己的爸爸”上,所以,在教学活动结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边展
示班里孩子们爸爸的照片,边让还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感动中的孩子,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去看看自己的爸爸,了解自己的爸爸,像他一样,写下自己爸爸的故
事,让大家都知道你的爸爸有多么了不起”。
言犹未尽,激活学习热情
曾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有问题,而国外的教育是将没有问题的孩子教得充满问题。”因此,我认为可以借用传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
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写作技巧,在活动结尾时,不去追求教学的圆满和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用言犹未尽的方法来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吴佳瑛老师曾执教过一节关于蔬菜的活动,结尾时她设计让孩子们将两个不同的蔬菜合住进不同形状和高度的房间,并要求说出理由,如茄子和黄瓜可以一起住进高
房子,因为它们都是长长的。当孩子们按照吴老师的要求做得很投入时,吴老师突然问:“我想让黄瓜和土豆一起住,大家猜猜我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们起初有些
发愣,一高一矮怎么住进一间房子呢?提问自然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议,而这个活动也就在唧唧喳喳的争议声中结束了。课后,我向吴佳瑛老师请教问题的答案,吴老
师笑着说:“黄瓜和土豆都可以去皮后食用。”多妙的回答!相信孩子们知道了这个答案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机智应答,考验教育智慧
特级教师应彩云在“中国人的建筑”活动结尾时说:“住在里面的一定是中国人。”观课现场有人忍不住说:“不一定吧!”结果应老师很快自信地说:“如果住在里面的不是中国人,也一定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人。”
特级教师蒋静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缺乏自信,于是在活动结尾时拿出一份小礼物,对孩子们说:“请大家大声地说‘我是最最最最最最最聪明的3,谁的‘最’说得
长,谁就能得到这份小礼物!”课堂刹那间响起了一片“最最最……”的声音。蒋老师最后说:“哦,原来大家都很聪明啊!那么到底谁最聪明呢,我们把这份礼物
带回教室,一起慢慢来研究好吗?”
可见,结尾时的见机行事和机智应答,考验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有章法。”作为集体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活动结尾有其目的性、完整性、简要性和多样性等要求,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