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家长要参与到幼儿老师在幼儿园的实施课程中,配合幼儿老师对孩子开展五大领域的教学。
②幼儿园属于通识教育,而家庭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两者之间的相互助推。
③因此,家园共育理论在幼儿园的世间方法论就是:在园内对孩子进行通识教育的内容,要让家长掌握,并根据家长的特点,在幼儿园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内,让家长在家庭中给孩子实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以便达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内容有哪些?
只要跟孩子有关的都可以,比如:
一、幼儿健康性格该如何培养。
二、教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让孩子早睡早起少吃零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相关规定: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极度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家园共育的内涵是什么
家园共育,就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促使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发起背景: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家园共育存在问题:
1、家园合作中教师、家长的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便于孩子开展游戏、进行教学活动,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易使老师、家长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
2、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也可能是性格执拗孤僻。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首先,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
第二,幼儿园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阵地。幼儿园的教育在教育大纲的指导下,不管在教育理念上,在教学内容上,在教育方法上都有国家的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方面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如果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密切结合,形成合力,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因此,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二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保持基本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搭建一座彩虹之桥。“家园共育”是幼儿教师永恒追求的一门艺术。
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是幼儿园单独负责的,家庭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将幼儿园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结合,才可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以及受教育环境。
而且,教师与家长应当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中的教育一样重要,二者的充分结合能够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当中, 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是家长难以取代的。针对家庭教育来说,具有明显的亲子教育特征,这是幼儿教师很难提供的。
所以,建设家园共育期间,幼儿园需要彰显自身的指导作用,幼儿教师需和家长积极联系,这样便于构建家园共育的互动模式,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为让家园共育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幼儿园需要让家长系统了解幼儿园,借助此种方式获得家长理解与支持,这是家园共育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家访以及主题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获得家长的理解以及支持,让家长主动配合教师工作,树立家园共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