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幼儿关注行为的表现(什么是幼儿关注行为

              一、中班幼儿的行为表现?

              1、注意力集中了。

              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一堂课15分钟,中班为25~30分钟。

              2、能动能静。

              反应快,动作灵活多了活泼好动特点在中班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总是不停的变换姿势和活动方式。如动动手、伸伸腿或做小动作、自由的奔跑等,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显得比小班幼儿自由放松,甚至无拘无束。所以本学期在教室里适度安静的活动安排的多,老师要一刻不停地提醒孩子接下去该做什么了,帮助他们养成幼儿园生活、学习的规律。

              3、嘴巴甜。

              这一阶段的孩子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时刻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完整,能说一整句,就不说半句,能说半句,就不说两个字。千万别忘了来点表情。举例:

              4、聪明中的麻烦。

              处在游戏的高峰时期,他们不仅爱玩游戏而且会玩游戏。会自己确定主题,安排角色,独立游戏。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我们的孩子多聪明,可是麻烦哪儿来呢?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结合活动举例:小指勾一勾)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二、幼儿行为表现中数概念最低的是?

              小班幼儿认识1-4的序数和基数。

              三、幼儿如厕老师有什么行为表现?

              幼儿如厕老师需要陪同一起去厕所,有需要擦屁股的幼儿,老师应当帮助幼儿。

              四、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

              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

              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

              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

              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 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

              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

              过了一会儿, 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

              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

              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

              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 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 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

              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 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

              小班幼 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

              也就是 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

              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

              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

              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

              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 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

              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

              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 方”。

              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

              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

              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

              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

              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 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

              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 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

              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 就观察什么。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

              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

              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一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

              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

              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二部分。

              五、什么是幼儿游戏行为?

              1. 3—4岁(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平行游戏,也可以说是对同伴无意识的模仿游戏:

              他们的行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比如:一个孩子正在玩“打桩床”(一种将木棒或者球敲击进洞的游戏),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也在那里用力敲,实际上他的洞口并没有放什么东西,他只是单纯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动,觉得这样有趣。

              2. 4—5岁(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联合游戏:

              他们身上已经有了共同游戏的影子,从一开始的相互间的松散关系,逐渐变得有了相同的游戏目的,只不过这种目的是随时变化的。比如幼儿一会儿说“咱们一起搭 房子吧”,一会儿又会被一根长条积木吸引,把它当做长枪玩模拟打枪的游 戏了。

              3. 5—6岁(大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合作游戏:

              他们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戏的愿望,在游戏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会进行游戏任务的分工,追求游戏的结果,会克服困难完成游戏任务。比如:幼儿商量一起搭建一个游乐园,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楼,他也会遵从游戏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坛的任务。这时孩子有了一定的坚持性,会在几天内为一个任务而持续选择一个区域,直到任务完成。

              六、什么是幼儿环保行为?

              (1)、学习环保知识 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十个重大问题之一,要想保护环境就需要认真学习环保知识,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意识。

              (2)、节水光荣。

              (3)、减少水污染。

              (4)、节电 。

              (5)、减少尾气排放。

              (6)、控制噪声污染。

              (7)、节粮。

              (8)、珍惜纸张。

              (9)、认知环境标志。

              (10)、选择绿色食品。 (11)、少用一次性制品。

              (12)、旧物巧利用。

              (13)、垃圾分类回收。

              (14)、做动物的朋友。

              (15)、做绿林卫士。

              七、中班幼儿的户外活动行为表现及行为分析?

              中班幼儿户外活动时会到处跑,孩子直接会相互打闹。中班的孩子年龄在4-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他们都非常喜欢户外互动。所以一旦到了户外之后他们会非常开心,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多多提醒孩子们不要大步奔跑防止孩子碰撞摔跤。

              八、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是婴幼儿表现出?

              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是婴儿表现出认生现象。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出生到3个月);有差别的赎回反映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出现认生现象一般在4-5个月期间,是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

              九、什么是幼儿的搭建行为?

              模拟搭建作为积木游戏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和积木游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的搭建水平随年龄有显著提高,且中班与小班的差距明显大于大班和中班的差异,说明中班是幼儿积木游戏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模拟搭建中幼儿的积木使用数量和游戏时长均是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加,且与幼儿的积木搭建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不同性别的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模拟搭建行为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十、什么样的行为是轻浮的表现?

              举动轻浮主要指的就是行为不经过思考,也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有失礼节。通常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等不良后果。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统计数据结构图总得

                        • 上一篇: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黄世钰(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下一篇:什么是幼儿关注行为的基础(什么是幼儿关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