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情绪与行为怎么写?
幼儿对于幼儿园的环境已经相对熟悉、教育的要求是:中班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但在EVA小班升中班的过程中、发现她出现较大情绪上的波动:入园时不愉快、在与家长分离的时候哭闹;在班级中不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幼儿沟通、不愿意遵守活动规则、无法融入到教育环境中。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个案观察及行动研究分析其成因、并进一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中班生活。
二、情绪与认知、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一个个体的认知会影响他对一件事物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还有行为,有比较强的调控作用。ABC疗法不知道你知道不,通过调整B(不合理信念)来帮助人遇到A(事件)所产生的C(情绪及行为反应)大概上就是这样。
三、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描述?
幼儿一般达不到满足时候会哭闹,如果第一次你满足他了,那他下次还会来这招,有的孩子为了达到要求甚至会打滚,家长不满足就不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先要安抚孩子。让他平静,然后跟他说如果想要这件东西就要停止哭,或者让他表现好的时候奖励,如果孩子还是哭,就让他哭,等他安静了在跟他说道理,这样下次他就不会这样了。
四、幼儿心理干预与支持活动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开展心里支持服务,分类干预,重点突出,采取电话和网络心里辅导两种方式,一般干预与重点干预相结合。加强心里知识的宣传,提供恰当的心理支持服务等。
五、幼儿上课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因为年龄小 ,在课堂上比较难维持注意力 。他的注意力最多能坚持十分钟,不过老师还没讲完 ,他们 就开始到处张望,甚至走动了 。
不是说幼儿不听话, 不专心 ,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 。
老师要把讲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然后就安排幼儿玩玩具或者是听故事 ,总是要经常变换一种新的玩法 。
六、abc理论中产生情绪与行为的原因?
ABC理论中, A是指发生的事件,B是指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信念,C是指这件事情引发的情绪。产生情绪的原因不是因为发生的事件,而是对这件事情的不合理认知和不合理信念,比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灾难化思维等。
七、什么是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理解幼儿的行为涵义;掌握幼儿行为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辨明幼儿的真实想法与发展状况,更能进一步帮助成人响应幼儿的行为,而观察与记录是理解幼儿行为最为重要的判断基础。
八、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怎么填?
要观察孩子们活动的细节,说话行为,注重多写孩子的有点,不能讽刺挖苦孩子
九、幼儿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
幼儿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就是莫名其妙哭泣,这是可能孩子哪里受伤了,触碰了什么就会哭
十、如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解析?
1、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
2、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3、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4、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
5、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