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行为发展的阶段(婴儿行为发展的阶段口诀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是?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三、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什么阶段是婴儿认识自己的阶段?

              婴儿在1周岁以后通过触摸、碰触、甚至是痛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胳膊、腿、脚丫等身体各部分,有了身体意识。

              主动学习语言,也会从亲人那里判断出自己的名字,会用叠音字称呼身边的人,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等,这是婴儿自我意识萌发阶段。

              五、智力发展的阶段?

              阶段1:0-3岁

              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了。新生儿的大脑重量大约是成年人的25%,而到了3岁时,就已经到达了80%-85%,所以说,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一点都不过分。

              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三岁之前,我们需要让宝宝激活大脑的各个分区,如感官、情绪、动作、语言、记忆、逻辑思考等。并且让大脑与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建立好大脑的一个感官网络,从而为以后的认知功能发展、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定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的,如果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宝宝缺乏细心的照护和富有刺激的环境,脑部的发育就会受损。

              阶段2:5-7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了,好奇心逐渐萌芽滋长。孩子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这个世界了。孩子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支配各个功能分区,一步步去寻找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并且会自己去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当中,孩子的大脑会因为勤于思考和想象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对于认识新事物的速度也会非常快,所以家长应当趁这个时期,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识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下最新科技,好好开拓孩子的眼界。

              阶段3:8-10岁

              这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黄金期,家长一定要把握住。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孩子开发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知识的储备是其次,主要是要教会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这段时期,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希望家长多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动则打骂,要给孩子更多的爱让他可以坚强地往前走。

              这时候的孩子智力发育突飞猛进,家长们这!时候就得懂得重点培养孩子的智力,其中多玩智力游戏的

              六、戏剧行为发展成戏剧艺术样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史:

              1、先秦至中唐——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5、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也称“四大古典戏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七、婴儿各个阶段奶嘴的选择?

              刚出生的婴儿最好是用小号一孔的,三个月后换中号,6个月以后大号,具体要看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容易呛到,就不用急着换,三个月后换中号,具体要看宝宝的反应如何,如果宝宝容易呛奶,那么就要多注意了。

              而且3个月宝宝一般都是圆孔的,Y型也适用于每一个阶段的宝宝,12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有交叉孔的话就可以了。

              八、婴儿对妈妈的依赖阶段?

              1. 启蒙阶段(出生至约1岁):宝宝认识出妈妈是最重要的关系存在,比较安全感和宝宝身体发育取决于妈妈。2. 依恋阶段(1到3岁):宝宝会更深入了解到妈妈及关心他,所以会有更强烈的依赖心理。3. 自律阶段(3到5岁):宝宝内心的依赖情绪会减弱,但是也会把妈妈当作最大的比较安全感来源,需要妈妈的爱和关怀。4. 品德形成阶段(5到7岁):宝宝会开始更加自主的体会妈妈的关心,妈妈更多的是提供指导和社会规范。

              九、韩国女权发展的阶段?

              1980年代在妇女运动的推动 下,韩国政府设立了统管女性问题的行政机构,并制定了《男女雇佣平等法》和《母子福祉法》等法律.1990年代制定了《婴幼儿保育法》,《妇女发展基本 法》,性暴力,家庭暴力相关法等法律

              十、智能信息发展的阶段?

              1、起步发展期: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2、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 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期望,3、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走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落空使人工智能发展走入低谷。

              3、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走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

              4、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家系统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缺乏分布式功能、难以与现有数据库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5、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2010年 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

              6、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破,迎来爆发式增长新高潮。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倍增奥秘沟通

                        • 上一篇:婴儿行为学分析(婴儿行为学分析论文)
                          下一篇:幼儿行为学原理(幼儿行为学原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