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发展他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里过程;建立自我同一性,达到人格整合。

              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上的一对矛盾,从而构成了一种“心理危机”。解决这个矛盾或危机就成为一个阶段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如果个体解决了这个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形成消极的品质。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对初次降临的这个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问题有着本能的敏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便会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内心的疑虑。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这时候儿童想通过靠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等而习得能力感。“让我来”、“我不”成为这时孩子的口头禅。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内疚。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他们就会感到自卑。

              (5)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在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感。否则容易形成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发展友谊与伴侣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而相反的就会体验到发展的停滞感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失去关怀他人的热情,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此阶段的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可以怀着充实的感情坦然地面对死亡。与此相反,那些对过去的生活感觉不满意的老人,往往会内心充满绝望与沮丧,从而会惧怕死亡。

              二、儿童性格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主要特点:

              1。活泼好动

              2。好奇好问

              3。易冲动、自制力差

              4。易受暗示、模仿力强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

              家庭对孩子性格是有一定影响的,常见的影响有:

              1、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2、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三、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太阳能、核能综合利用,互相补充,具体如下:

              1、我国人口众多,内陆所能采掘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人均所能分配的能源份额连年递减,因此,对于内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采逐年减少;

              2、对于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虽然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各种技术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但限于地理条件,还有大部分地区所能运用的局限性还是比较突出的;

              3、而我国大部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储藏量在领海,而对这些海域中的部分地区的能源开采,却有不少国家以各种理由加以干扰,使开采作业难以顺利进行;

              4、随着我国核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对于核能的利用也逐年递增,所建成的核电厂安全稳定的运行,为缓解工业和民用电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综上所述,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太阳能、核能综合利用,互相补充。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1)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如身体的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而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他们的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

              (2)在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如儿童期(6、7岁到11、12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到了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到了青年初期(14、15岁到17、18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理想,关心未来的职业。

              (3)在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而有的儿童则在较晚的年龄才出现某些特征。正如人们常说的,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的时候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学教育,而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十四五岁时,才有显著的发展。

              (4)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身心的各方面在不同时期成熟的程度不平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也不平衡。如机体的各组成部分不是匀速发展的,通常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最后成熟;从速度上看,出生最初几年与青春期是两个发展的加速期,尤其在达到成熟状态方面,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而且有关研究显示思维、记忆、想象等也都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五、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小班幼儿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小班幼儿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师交往的意愿。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交往。小班后期,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电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条,动作逐步精细化了。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

              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小班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10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口手一致。

              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小班幼儿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

              表达自己的意愿,是相互沟通,展示自我的重要能力,无论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工作,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表达能力上,第一要鼓励孩子敢说,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敢说是表达能力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是引导孩子会说,会说是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按照孩子的思路 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才是真实的,可信的。

              七、6岁心理发展的突出年龄特点是什么?

              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好学、好稳、好探究。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2.个性初步开始形成,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八、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心理流派,是美国第一个本土心理学流派。

                主要特点:

                1、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早期机能主义思潮、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的根本倾向;

                2、狭义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专指早期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该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等领域。

              九、语言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语言要发生演变,第一个条件,也是比较废话的条件,就是这个语言是还在使用中的活语言。

              最基本、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和交际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分化和接触,会导致语言的分化和接触;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变化是有着某种一致性的。

              当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某种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分隔,就会导致语言的分隔,这种原因不一定是政治原因,也可以是地理原因。比如闽方言在不同地域上分化为闽北话、闽东话、闽南话,闽南话还进一步分化为潮汕话、雷州话、厦门话、福州话等语言。

              十、心理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和启示?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生活,坚持梦想,然后能够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消极蜡烛文艺表演

                        • 上一篇:请问幼儿园户外体育都可以玩什么游戏 谢谢
                          下一篇: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婴儿期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