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1、特点:
(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思维:小学四年级以前——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记忆:
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
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三四年级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大好时机。
(3)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阶段极易与师长沟通,关系融洽,对心理辅导开展极其有利。
(4)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习惯未定型。
(5)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潜在的矛盾和危机。
(心理矛盾: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
2、辅导:(1)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准备;
(2)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
(3)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
(4)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
(5)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二、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儿童学会了许多新的随意动作,如独立行走、跑、跳等,手的动作变得更精巧,2岁的儿童能拿小匙吃饭,3岁会的儿童用小手串珠子,还会用笔画圈圈。
二,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吃饭、洗手、穿简单衣服等)。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1岁多的幼儿已经通过模仿学会了做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想象力的发展,其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三,口语迅速发展,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与成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此期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这时忽视了的东西,以后往往很难弥补。2岁的儿童时掌握的词汇有两百个左右,三岁时就可达一千个左右了。
四,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开始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的时间较婴儿期加长,但仍为“无意性”,思维处于低级阶段,为直觉行动思维。
五,自我意识萌芽,智力活动带上了一点随意性,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称代词“我”的出现是儿童认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三岁左右的儿童才会开始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表示自己,也就是说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六,感知觉也有明显发展,如能辨别几种基本颜色等。
学前期儿童的智力特别主要表现在开始懂得学习书面言语,这个时候的儿童言语对行为的调节能力也比以前增强了,所以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而在儿童的心理发展方面看了,揉碎儿童的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表明了这个时候儿童的智力发展特点是带有倾向性。
三、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主要特点?
1.儿童时期的情感交流最纯真、直率、毫无保留,不会转弯抹角。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营造愉快性情。
2.儿童期的人际关系最单纯、最融洽、最纯真,不象成年人那样患得患失或整天为面子而战。
3.儿童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多元智能包括: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4.儿童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不良习惯也容易在此阶段养成。
四、皮亚杰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语言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主要特点:获得客体永久性,形成了因果联系。
2: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对信号敏感和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思维可逆性,运算能力大大提高。
4: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可以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运算,假设演绎思维能力提高
五、报价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
报价系统特点:简捷、透明、高效。
六、儿童的心理包括?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儿童0至2岁这段时期,被称为感知运算阶段;儿童2至7岁这段时期,被称为前运算阶段;儿童7至12岁这段时期,被称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12至15岁这段时期,被称为形式运动阶段。
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又被划分为了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个月)、意象行为的形成时期(4、5——9个月)、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9——11、12个月)、通过积极尝试创造新的格式(12——18个月)、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18个月——2岁)。
这四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来的理论。他提出的这个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了儿童心理研究领域学科的典范,他所创作的理论学说推动了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了4个阶段。
(1)初始时期(1920年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迪克(Sandyke)的《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专着。他从“人是生物”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忠斯基发表了《人民是教育的对象》,概述了心理学的当前发展。
(2)发展时期(从1920年代到1950年代后期)。 1920年代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收了儿科和心理测试的成果,并大大扩展了其内容。这时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并强调实验研究。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中学到”为信条,并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
19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迅速发展,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19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与儿童的性格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有关的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19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应运而生,信息理论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就也影响并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期(1960到197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越来越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在此期间,西方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整合教育实践和服务于学校教育。
(4)理想时期(19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差异越来越小。一方面,认知和行为理论都在借鉴彼此的合理事物。两家学校都希望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东西方心理学吸收并互补。
八、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和?
、儿童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人类个体在儿童期(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年龄阶段通常划分为:乳儿期(出生至 1 岁),婴儿期(1 岁~3 岁),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奠基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于 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率先用较为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是其诞生的标志。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在小学儿童阶段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九、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1、外省人口的迁入。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2、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3、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
十、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教育要求?
一、顺序性与阶段性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刀切”,“一锅煮”.
二、不均衡性
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人们常说的发展关键期.例如,人的少年期是形式思维的突变时期,教育不能错失发展良机,要善于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在最佳时期的最佳领域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从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共性出发来组织教育内容和选择教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通过组织良好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促进受教育者加速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根据发展的这种个别差异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弥补个人的短处和不足,做到“长善救失”.要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不可重复性
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育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教育的真正意涵,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来尊重,来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