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最主要的心理任务?
幼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完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宝宝的早期教育中,父母必须用巨大的温暖、博大的爱和足够的耐烦心去拥抱宝宝,爱护宝宝,无微不至的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让宝宝在安全、亲情的家庭环境中阳光中一天天茁壮成长。
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期大脑的重量相当于成人的75%,脑袋结构进一步完善,皮层抑制机能继续发展,加强了皮层对皮层下的调节作用,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条件。
一,动作,两岁以后能跑,跳,爬高,单独上下楼,三岁时能够独脚跳,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参加一些基本的生活活动,比如吃饭,穿衣,拿玩具和一些模仿性的游戏。
二,语言,幼儿语言的能力明显增强,一岁半以后由于掌握词的数量开始增多,能够说多句,到了三岁能够说简单的句子和某些复合句,甚至能够看图,讲故事,唱儿歌。
三,认知情绪,已经能分辨几种基本颜色,能辨别上,下,远,近,懂得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个时候是无意注意的发展,也出现了有意注意的萌芽。但是注意力极为不稳定,在活动中有了简单直接的思维和想象,已经基本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很不稳定,开始有了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比如愉快感,同情感。
四,个性特征,幼儿的意志开始发展,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大,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活动与成人进行日常的言语交流和语言交流或者是一些游戏的过程,逐渐发展各种心理过程。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1、特点:
(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思维:小学四年级以前——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记忆:
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
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三四年级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大好时机。
(3)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阶段极易与师长沟通,关系融洽,对心理辅导开展极其有利。
(4)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习惯未定型。
(5)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潜在的矛盾和危机。
(心理矛盾: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
2、辅导:(1)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准备;
(2)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
(3)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
(4)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
(5)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四、1~6个月 幼儿主要心理发展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
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个体发展成熟度在变化,造成了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
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婴儿从呀呀学语到简单词汇,从观望到认识再到理解,从理解到记忆、兴趣、情感。这个阶段是婴儿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做铺垫。一旦这个阶段没有被重视,那么会影响到宝宝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五、0-3岁时婴儿的身心发展主要特点有?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最早出现的感觉是皮肤的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之后出现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知觉能力的发展,就是认识事物。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知觉飞速发展的时期。
2、记忆能力的发展
5~6个月认识自己的妈妈。1岁以后活动范围扩大,2岁左右语言发展,记忆不断增强。
3、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要经历18~20年的时间。
4、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3岁以前的婴儿的想象力是模仿成人和大孩子的行为的,缺乏创造力。
5、注意特性的变化
3岁前的婴儿有意注意刚刚开始,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6、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
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首先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群体关系。
7、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感觉认识自然人的自我;通过不断增长社会经验,成为社会人的自我。
8、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绪有8~10种,因不同诱因逐步出现。0~3岁婴儿情绪和情感最大特点是:冲动、易变、外露。婴儿情绪受外界影响。
9、意志力的发展
新生儿饿了就要吃,困了就得睡,没有意志力。1~3岁婴儿受成人言语诱导带有自我意识萌芽。2~3岁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如坐下等开饭。但仍有冲动性。
10、气质特征
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婴儿气质是先天的,父母是无法选择的。结合婴儿气质,施加相应的教育,促进婴儿良好气质的发展。
11、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0~1岁为言语的发生、发展期。
12、动作能力的发展
0~1是动作能力发展最迅速期。动作发展包括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即: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六、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1.更好奇、好问、求知欲强 为什么幼儿园大班儿童经过了中班的教学之后会更好问、求知欲更强呢?主要是因为在小班、中班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的儿童经常什么都要问你,比如天文地理。
2.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幼儿园大班儿童,由于在中班儿童的具体思维发展以后,他们对大量的表象进行了概括,就能形成一些概念。当孩子对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以后,就可以出现抽象思维。但总体来说,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概括能力只处于萌芽阶段。
3.初步形成了个性 孩子到幼儿园大班阶段,他们的个性已经初具雏形,也就是说大班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对稳定。例如,在性格方面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不随大流、有主见。在社交方面,他对人对己,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七、什么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宝宝的健康问题是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完整的健康理念应包括良好的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状态。就是说健康有三要素,一是无躯体上的疾病与残缺,二是无心理疾病,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面就请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关宝宝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志:
第一,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人的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儿童青少年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一。只有这样,儿童才具备学习各种生存和生活技能的能力。
第二,情绪反应适度。情绪愉快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幼儿经常保持乐观、稳定、协调、向上的情绪表示其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助于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健康的儿童,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应和谐统一,能集中注意力,适度耐受各种压力,不断发展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能以灵活协调的行为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度的反应。
第四,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化的基础,幼儿的心理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与人交往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都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豁达、开朗、善于接受新事物,与同伴和睦相处。
如果您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为孩子提供充实的生活,创设平稳的家庭环境,注重营养搭配,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话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艺术熏陶,相信孩子的心理一定健康,一定会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八、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儿童学会了许多新的随意动作,如独立行走、跑、跳等,手的动作变得更精巧,2岁的儿童能拿小匙吃饭,3岁会的儿童用小手串珠子,还会用笔画圈圈。
二,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吃饭、洗手、穿简单衣服等)。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1岁多的幼儿已经通过模仿学会了做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想象力的发展,其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三,口语迅速发展,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与成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此期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这时忽视了的东西,以后往往很难弥补。2岁的儿童时掌握的词汇有两百个左右,三岁时就可达一千个左右了。
四,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开始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的时间较婴儿期加长,但仍为“无意性”,思维处于低级阶段,为直觉行动思维。
五,自我意识萌芽,智力活动带上了一点随意性,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称代词“我”的出现是儿童认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三岁左右的儿童才会开始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表示自己,也就是说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六,感知觉也有明显发展,如能辨别几种基本颜色等。
学前期儿童的智力特别主要表现在开始懂得学习书面言语,这个时候的儿童言语对行为的调节能力也比以前增强了,所以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而在儿童的心理发展方面看了,揉碎儿童的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表明了这个时候儿童的智力发展特点是带有倾向性。
九、0—1岁婴儿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0-2个月发展特点
·易敏感。在意身边的各种声音,会长时间注视着说话的人。
·爱交流。出生半个月左右,就向往和妈妈对话,开始会发出哼哼声,还会使用不同的哭声来告诉妈妈不同的需求。
·辨别与回应。到了2月大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并发出声音进行回应。
培养方法
1.多交流。和宝宝说话时表情可以略带夸张,鼓励他发声。
2.奖励。如果宝宝能够很快跟你说话谈心,就抱抱他,摸摸他,让他变得更爱说话。
3.多体会。宝宝的语言或许很难懂,但母子连心,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记住任何一种声音都要给予回应。
4.目光交流。在这一时期语言交流还比较困难,坚持目光交流,经常面对宝宝,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2-6个月发展特点
·元音和辅音。你会发现宝宝在会笑之后,会不时发出a、o、e的声音。不开心时,会发现出n、m、p的声音,开心时还会夹杂着k的声音,还会依依呀呀地和妈妈“谈心”了。
·愈发敏感。有人喊他的名字时,会立即转过头来找。看到熟悉的家人,书籍,玩具会发出欢快的声音。
·多元化的声音。四个月大时,孩子会开心地尖叫甚至发出吐泡泡的声音。六个月大时,会朦朦胧胧地发出ma,da的声音。
培养方法
1.锻炼舌头。可引导幼儿经常吮吸或舔乳头。
2.听音乐。播放很有节奏的儿童音乐,也可经常朗诵儿歌。
3.笑脸迎宝。经常在宝宝面前笑,通过滑稽的表演让他试着模仿。
7-12个月发展特点
·发音清晰。可以很清晰地发出ba,ma,da的声音,8个月时就可以蹦出连着的baba和mama了。
·爱模仿。10个月时,开始模仿旁人的说话声音而且越来越像。到了1岁左右,还会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会理解。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赞同会点头,反对会摇头,并理解大人的指示,如挥手拜拜,拍手等。
培养方法
1.做个优秀的老师。宝宝会模仿你的声音来学说话,因此同他说话时要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最好结合些动作来表达。
2.一同依依呀呀。使用宝宝的语言,他会看到你开心的样子更加努力地说。
3.跟着他说。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蹦字,不妨随着他一起说,并给他以拥抱鼓励,让他不停地练习说话。
4.理解。即使宝宝会说某个字或词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家长要通过动作或者实物让他明白。
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发展他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里过程;建立自我同一性,达到人格整合。
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上的一对矛盾,从而构成了一种“心理危机”。解决这个矛盾或危机就成为一个阶段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如果个体解决了这个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形成消极的品质。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对初次降临的这个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问题有着本能的敏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便会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内心的疑虑。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这时候儿童想通过靠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等而习得能力感。“让我来”、“我不”成为这时孩子的口头禅。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内疚。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他们就会感到自卑。
(5)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在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感。否则容易形成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发展友谊与伴侣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而相反的就会体验到发展的停滞感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失去关怀他人的热情,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此阶段的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可以怀着充实的感情坦然地面对死亡。与此相反,那些对过去的生活感觉不满意的老人,往往会内心充满绝望与沮丧,从而会惧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