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

              一、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

              1.头部

              头部动作包括眼肌控制、微笑和抬头。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

              婴儿第1个月便能在俯卧时抬头,到5个月才能在仰卧时抬头;当抱成坐的位置时,4~6个月间头部会直立。

              2.躯干部

              婴幼儿躯干部动作主要有翻身、坐、大小便控制等。

              婴幼儿生后2个月能左右转动身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满4个月时能由仰卧转为侧卧,到6个月时可完全翻转。

              婴儿需到神经系统分化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大小便控制,通常到15~16个月后能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岁。

              3.臂和手

              6~7个月时,能伸臂拿取东西;到1岁时,没有臂的胡乱动作而能拾起小的东西。

              最初手和手臂的活动都是不随意的,只有到6~7个月后建立了手眼动作协调的联系,才能成为有目的的、随意的动作。

              4.腿部

              约在出生2周末,婴幼儿用踢的方式使自己身体转动,以后双脚可以不和身体一起运动。

              在学会翻身和坐起后,他开始学习爬行。

              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

                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

                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

                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

                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 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用。首先,遗传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给特殊儿童带来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终身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子有残疾而低估了其发展潜力,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超常儿童的遗传素质非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环境和教育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特殊儿童的需要有物质方面的,如食物、水、衣服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如学会某种技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将来找到一份工作等。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矛盾的双方,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特殊儿童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上产生的。例如,智障儿童的心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较正常儿童相对落后,即使社会环境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很难转化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反之,某种心理水平的形成,也有赖于是否有相应的需要。如果多动症儿童不想学习,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从实际出发,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远近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四、婴幼儿发展特点?

              非常好动,手脚灵活,活动能力增强,会玩及会发脾气,具有初步控制的能力

              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阶段不同,心理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以下是常见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儿童逐渐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并开始发展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发展:儿童在情感上更加敏感和脆弱,情绪容易波动、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社会性发展:儿童开始学习与他人相处,建立人际关系,成为社会上的一份子。

              性格发展:儿童的性格开始形成,对环境作出反应后,形成的行为模式会逐渐稳定下来。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教育规律中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关的几个方面:

              个别性规律: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的发挥。

              综合性规律:教育需要全面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

              先后顺序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先后顺序,教育应按照发展的规律,逐步引导和培养。

              阶段性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针对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总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方法非常重要,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六、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人的发展阶段的规律特点:1、人的发展表呈现出历史性与社会性。人的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是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个的发展正是接受具有历史性的社会的经验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所以,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坚持循环渐进的施教。2、人的发展呈现出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地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身体的发展是由头部到下肢和由中心向边缘进行,人的动作发展也是先由较大、较粗的动作向较小、较精细的动作的顺序进行;心理的发展诸如记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思维的发展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则由喜、怒、衰、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身心发展又具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况为六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其中成年期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每一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表现为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发展特征,就是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地促进身心发展;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身发展的阶段性,坚持有效的放矢地施教;   3、人的发展呈现出稳定性与可变性。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表明,教育适应了人的发展的阶段、顺序及年龄特征,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

              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坚持适时施教的方法。  4、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与差异性。

              一是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如神经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大脑重量的90%是在6岁以前发育完成的,只有10%是在6岁以后发育长成的。 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前者表现为发展的先慢后快,从青年发育期开始有明显的发育变化。

              个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5、人的发展的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人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的无限性与个体发展的有限性的统一,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只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人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应坚持长善救矢地施教。

              七、简述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3.注意的适应性逐渐增强

              4.注意控制的时间在延长,持续性注意在发展

              5.注意越来越有计划性

              6.注意分配能力在增强,分配性注意在发展

              7.对注意的监控和调节在增强

              八、儿童数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3岁就有数感了,先是好奇,然后感兴趣,就可以开始学习了

              九、生物学发展特点和规律?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十、2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随着视觉的发育,孩子已能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能识别圆形、三角、正方、多角等图形,能区别垂直与横线,到2岁时视力可达0.5。听觉方面已能粗略地区别音调不同的声音,到2岁时,可精确地区别不同声音。

                到了这个年龄,大动作的发育又更加进一步,这时期孩子不仅走路自如,还开始会跑、会攀登、会踢球、扔球,到了2岁时,还能独脚站片刻,双脚并跳,独自上下楼梯。手的动作也更加灵活,会搭6—7块方积木,会一页一页翻书,会在纸上划出不同方向的线条和交叉线条,逐渐会用杯喝水,用匙吃饭。孩子会走会跳会跑后,家长要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广阔的空间里任凭孩子奔跑跳跃,活动全身,锻炼对身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在大自然中还能扩大孩子的视野,刺激视觉的发育,另外自然界的风声、鸟声对听力的发展也有好处。锻炼孩子手部的能力,除了利用玩具、让孩子摆弄物体外,还可以通过锻炼他生活能力来达到对手部动作的锻炼,如用匙、用杯、洗手等。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寄宿学校提高智商的十个方法年轻

                        • 上一篇: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婴幼儿心理发
                          下一篇: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