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行为发展阶段(婴幼儿行为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0-3岁婴幼儿想象发展阶段?

              0~3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包含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意志特征等诸多方面,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才能真正的科学育儿,让孩子获得高品质发展。

              1、感知觉能力发展

              (1)感觉发展

              新生儿最早出现的皮肤感觉,如触觉、痛觉、温度感觉等,然后初步出现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2)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在伴随的时候能较好的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比如操纵、摆弄物品等,这都是利用知觉能力来综合认识物品的属性。

              2、记忆能力发展

              5~6个月的时候孩子能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妈妈,但是保持的时间还比较短;

              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事物的增多,会记住越来越多的东西,但这是的记忆是无意识的,缺乏明确目的性。

              2岁左右,能够有意识回忆以前的事情,但是这种能力还比较弱。

              要知道3岁之前,孩子是有记忆的,只是这种记忆大多是无意识的,日后会规划到潜在记忆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啥也不知道……

              3、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能力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需要18~20年的时间。

              0~1岁,为婴幼儿思维方式的准备事情,凭借手摸、体触、口尝、眼见耳闻等能力,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方式。

              孩子吃手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所以在冬季尽量在宝宝的手上涂抹天然无添加的宝宝面霜,建议松达婴儿山茶油霜,以“能吃的宝宝面霜”闻名,即便吃到嘴里也没有关系。

              1~3岁是婴幼儿拥有了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物思维,又称知觉行动思维。这时候婴幼儿只有在摆弄具体事物的时候才能思考。

              3岁左右在感知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期具体形象思维,3~6岁思维活动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孩子会对角色扮演、游戏、画画表现浓烈的兴趣。

              4、想象能力的发展

              1~2岁联系能力比较差,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比如哄娃娃睡觉,喂娃娃吃东西。

              3岁左右随着语言和经验的发展,已经能形成简单主题,比如喜欢角色扮演,扮演医生对打针画面进行模仿。

              5、注意力特征变化

              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较为集中的注意某个比较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的时候能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只是维持时间较短。

              1~3岁无意注意迅速发展。1岁半能集中注意5~8分钟;1岁9个月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能集中注意1-~12分钟,2岁半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所以当孩子集中注意摆弄某个物件或者玩耍时,作为家长不要经常打扰,否则会阻碍孩子注意力发展。

              6、人际交往关系

              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首先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体关系。0到3岁的孩子主要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和玩伴关系。

              1岁前主要依赖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在宝宝洗澡后,在自己双手上涂抹适量松达婴儿护肤山茶油给宝宝做一个美美的抚触,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1岁以后开始向往一对一的玩伴关系。

              7、自我意识发展

              1岁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自我,到3岁左右能逐渐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我。

              在这一发展阶段内,孩子会对自己的物品更为在意,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行玩具分享。

              8、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出生1~2天内,会出现痛、厌恶、微笑反应。

              出生7天后开始有了兴趣反应。

              3~6周有愉快的反应,遇到熟悉的面孔会微笑。

              4~8周会愤怒,经常出现在4~6个月的时候,比如行动受阻就会大哭咆哮等。

              8~12周会有悲伤情感,经常出现在5~7个月与熟悉亲人分离时。

              3~4个月会出现惧怕,主要出现在7~9个月接触陌生人时。

              6~9个月最早出现惊奇,11~13个月最早出现害羞。

              9、意志力发展

              1岁前孩子会产生一些不随意运动。

              1到3岁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2到3岁的时候孩子就产生了意志力萌芽,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简单行为,比如坐下等待开饭,等热水稍微凉一些再喝。

              10、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既有先天因素也和后天环境相关,相应的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良好气质特征的发展。

              11、语言发展

              0~1岁为语言发生期,开始咿咿呀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话,自己开始说话。

              1~3岁为语言的初步发展期,包括词汇发展、句式掌握和口语表达等。

              12、动作能力发展期

              婴幼儿第一年是动作能力的告诉发展期,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动作发展是先从整体再到分化动作,最开始是全身的笼统动作,然后是局部的准确、专门化动作。

              先上部动作再到下部动作,即先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先大肌肉再到小肌肉动作,即先头部、躯体、四肢,再到灵巧的小手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0到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二、婴幼儿行为发展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1)观察方法及其分类。

              (2)有计划的观察和无计划观察的类型。

              (3)三种记录方法。

              (4)根据个人的实际举例说明记录方法的应用。

              三、婴幼儿社会行为及人格发展训练游戏?

              一、游戏名称:拱手拱手

              适合年龄:6—10个月

              游戏时间:10—15分钟

              游戏次数:2—3次

              训练方法:

              (1)将宝宝右手举起,不断挥动,让宝宝学习再见动作。

              (2)大人离家时要对宝宝挥手,并说:“再见”,反复练习。

              (3)在宝宝情绪好时,帮助宝宝将两手握拳对起,然后不断摇动,学做“谢谢”动作。

              (4)每次给宝宝食品或玩具时,先让宝宝拱手表示谢谢,然后再给他。

              二、交换游戏:育婴师指导家长为宝宝准备一个球具,家长带着宝宝用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的进行交换,提升宝宝的交往能力。

              三、游戏名称:换宝宝适合年龄:10个月

              游戏时间:10—15分钟

              游戏次数:2—3次

              注意事项:宝宝可能会有害怕陌生人的反应,大人应鼓励宝宝

              训练方法:

              (1)育婴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

              (2)第一遍音乐开始时,妈妈抱宝宝去找朋友,妈妈握住宝宝的手帮助宝宝与另一个宝宝做“敬个礼,握握手”的动作。

              (3)第二遍音乐开始时,两个妈妈之间换宝宝互换,妈妈握住宝宝的手帮助宝宝与另一个宝宝做“敬个礼,握握手”的动作。最后一句“你是我的好朋友”时,妈妈再将宝宝换回来。

              (4)游戏可以反复进行,互换角色。

              四、婴幼儿行为发展的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1)观察方法及其分类。

              (2)有计划的观察和无计划观察的类型。

              (3)三种记录方法。

              (4)根据个人的实际举例说明记录方法的应用。

              五、八月婴幼儿的适应行为有哪些?

              八个月婴幼儿适应行为比较多,幼儿在出生后这八个月的时间里的变化已经开始拉开距离,有的宝宝可以怕爬的非常快,行动很敏捷,很灵活。扶着东西可以行走。大人用手拉着就能走的挺好了。能自己拿着食物自己吃。如水果,蔬菜,奶酪棒,小饼干等。会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六、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是婴幼儿表现出?

              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是婴儿表现出认生现象。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出生到3个月);有差别的赎回反映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出现认生现象一般在4-5个月期间,是依恋行为产生的标志。

              七、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八、简述组织行为学理论五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科学管理学派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盾。

              九、铅笔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石墨的诞生:此时的“石墨铅笔棒”还处于仅仅满足可以书写的原始阶段;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石墨。

              很快,当地的一些牧羊人发现,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

              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块切成小条拿来写字和绘画。但石墨条很容易弄脏手,而且容易折断。

              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洗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接着,他又在石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形状,这是铅笔最早的雏形。

              第二阶段, 木制笔杆的诞生:经历百年的发展后,此时的“铅笔”进入了其自身演变的初级阶段,木制铅笔杆的出现,成为“铅笔”的半成品,市场上主要为此类铅笔杆,使用者需要经过再次削制才能使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德发明的“铅笔”实际上还只是铅笔芯。给铅笔芯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1812年,美国一名叫威廉·门罗的木匠完成的。

              门罗发明的机械可以切割出长5至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能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

              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紧、粘合,这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

              直到今天,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准流程。

              第三阶段,带帽铅笔的诞生:随着铅笔的大量使用,传统铅笔杆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无遗,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例如:使用不卫生、笔尖易折断、不易携带等,都给铅笔行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带帽铅笔的出现则解决现代铅笔行业在产品创新上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十、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即儿童利用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认识客观世界。

              (2)获得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例如,和儿童在一起玩玩具,当我们把玩具藏到身后时,儿童会去我们身后找这些玩具,那儿童就会认为玩具并没有消失,是客观存在的。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万物有灵论,也被称为泛灵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例如,儿童的头部被桌子撞到了,他会用手拍打桌子,认为桌子是有生命的,是桌子把自己的头部撞到。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得出此结论。实验材料是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例如,妈妈要过生日,女孩喜欢洋娃娃,决定把洋娃娃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认为妈妈也会喜欢,体现的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不可逆、刻板性。例如,小明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小刚,但不知道小刚的弟弟是自己。

              (4)没有获得守恒概念。例如,当把一个苹果切成四瓣时,小孩不知道四瓣的苹果和原来的苹果一样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思维具有可逆性。此时,小明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小刚,反过来也知道小刚的弟弟是自己。

              (2)获得了守恒概念。到达此阶段时,再把一个苹果切成四瓣,小孩已经知道四瓣的苹果和原来的苹果是一样大的。

              (3)进行思维活动时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做支持。例如,儿童绘画从家到游乐场的路线图,路线图没有在儿童面前呈现,但依然会浮现在头脑中,那么画路线图就是借助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此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能够理解抽象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运算。例如,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品质山村丝巾

                        • 上一篇:婴儿行为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行为发展的阶段包
                          下一篇:婴幼儿行为发育规律(婴幼儿行为发育规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