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不包括什么(婴幼儿心理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包括?

              不包括偏食。

              婴儿和幼儿的统称,一般是指0-6岁的幼小儿童。婴儿与幼儿之间有莫大的联系,因此在许多的儿童论著、医学论著、儿童早期教育等会将它们并起来说,以示方便理解。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如果从孩子发展层面来说还是有两个方面区别,一为婴儿(出生到36个月的儿童[1])和幼儿(3~6、7岁的儿童)。婴幼儿是一个受护群体,在保育和教育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婴儿以母乳为主食(4-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1岁后以成人食物为主食。

              二、2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随着视觉的发育,孩子已能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能识别圆形、三角、正方、多角等图形,能区别垂直与横线,到2岁时视力可达0.5。听觉方面已能粗略地区别音调不同的声音,到2岁时,可精确地区别不同声音。

                到了这个年龄,大动作的发育又更加进一步,这时期孩子不仅走路自如,还开始会跑、会攀登、会踢球、扔球,到了2岁时,还能独脚站片刻,双脚并跳,独自上下楼梯。手的动作也更加灵活,会搭6—7块方积木,会一页一页翻书,会在纸上划出不同方向的线条和交叉线条,逐渐会用杯喝水,用匙吃饭。孩子会走会跳会跑后,家长要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广阔的空间里任凭孩子奔跑跳跃,活动全身,锻炼对身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在大自然中还能扩大孩子的视野,刺激视觉的发育,另外自然界的风声、鸟声对听力的发展也有好处。锻炼孩子手部的能力,除了利用玩具、让孩子摆弄物体外,还可以通过锻炼他生活能力来达到对手部动作的锻炼,如用匙、用杯、洗手等。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集中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四、什么是心理行为调整?

              一、心理调节的意义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

                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心理调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良好地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调整的方法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4、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既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况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想象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从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由低向高进行想象训练,就能达到情绪改善的效果。

              五、如何理解婴幼儿时期头尾发展规律?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少年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受自然条件、家庭生活、营养条件、疾病和遗传、体育运动等因素所影响而产生年龄和性别上的个体差异。但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

              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

              1. 身体发育的比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 l/4,2岁时占 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 l/7,到成人时仅占 l/8。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规律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10岁以前几乎不发育,当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以后才迅速地发育。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机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某一系统的发育可能为另一系统的发育打下基础。因此,任何系统的发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四)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

              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是指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女儿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

              在青春期前(7~9岁),多数形态指标,男生都大于女生。10岁以后,女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许多形态指标超过男生。到13岁时,男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生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致使男生各项形态指标又超过女生。因此男女生大部分形态指标在青春期形成两次交叉。

              (五)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1. 身体形态: 儿童少年的身体形态和体型与成人不同。它受身体发育两次突增期影响。表现体型的特点是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皮下脂肪分布四肢较多,躯干较少。10岁以后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由于骨骼、肌肉迅速发育,形态变化很大。

              2. 运动系统:儿童少年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中人不同,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成年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的比例为3:7,儿童为1:1。因此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发生畸形。儿童骨骼的

              3. 心脏血管系统:儿童心率较成年人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20岁左右趋于稳定。由于儿童少年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较高,因而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常出现心跳显著增加和节律不齐的现象。儿童少年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绝对值比成年人少,但其相对值(以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大,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这就保证了在发育过程中因身体代谢旺盛所需的氧供应。这个特点说明了儿童少年的心脏能适应短时期紧张的体育活动。但由于心脏发育不完善,在与成年人进行同样负荷运动时,心率比成人高,这说明儿童少年在运动时主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青春期前的儿童的血压较成人低得多,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其原因是血管的发育先于心脏,年龄越小,血管发育超过心脏发育的程度越大,因此血管内的阻力越小。青春期以后,儿童少年的心脏发育迅速超过血管的发育,血压随之升高,以收缩压较为显著。有的甚至出现暂时性血压偏高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儿童少年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体液调节不稳定,因此尚不能定为病理性的高血压。

              4. 呼吸系统: 儿童少年呼吸器官组织娇嫩,呼吸道粘膜容易损伤。肺组织中弹力纤维较少,间质多,血管丰富。肺的含血量较多,而含气量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弹力组织增加,肺容量也增大。

              儿童少年的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肺活量逐渐增加。由于儿童少年的呼吸肌发育较弱,胸廓较小,肺活量较小,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主要靠加速呼吸频率来增大肺通气量。

              由于儿童少年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当进行运动时,呼吸与运动动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应指导儿童少年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促进呼吸器官的发育。

              5. 神经系统: 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随着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逐渐发展,最后兴奋和抑制达到均衡。在对儿童少年的教学训练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式。活动内容多样化,每种活动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

              6. 内分泌学变化及性成熟:进入青春期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的反馈系统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激素保持在低水平。由于进入青春期的开始,反馈的敏感性下降,使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促激素(GnRH)的合成及分泌均增加,并刺激垂体前叶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生成素(FSH),进而使性腺的雌激素和雄激素生成。在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般女孩进入青春期要早于男孩。女孩进入高速生长期平均比男孩早二年,女孩的最快增高(PHV)年龄在12岁左右,而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生长结束期在16.5岁,男孩在18岁左右,儿童的生长发育会受营养状态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7.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育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具有密切联系,对少年儿童来说,素质是形态、机能发育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反映,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受形态和机能发育的制约。

              (1) 速度:少年儿童的速度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的发育特点。男生在19岁、女生在13岁以前,速度是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速度发展的高峰年龄,男孩在20~22岁。23岁后缓慢下来,呈单峰型。而女孩则呈双峰型,在14~17岁出现第一个缓慢的倒波峰,到21~22岁又出现第二个缓慢的倒波峰。儿童少年速度的年龄发育特点是在10~13岁增长最快,以后男孩在19岁,女孩在13岁后趋于缓慢并逐渐稳定下来。

              (2) 力量:力量发育和肌肉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少年儿童力量的发育特点是,男生在16岁以前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16岁以后开始缓慢下来,22~23岁可达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长而减慢。而女生在13岁以后开始缓慢并有下降趋势,16岁又回升,18~22可达最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加而减慢。男女间18~23岁之间差异最大。

              儿童少年在青春期以前不适宜进行过大的力量训练。

              六、停车视距不包括哪个行为?

              不包括启动距离。

              停车视距指的是同一车道上,车辆行驶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采取制动停车时所需要最短行车距离。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三个方面组成。

              反应距离是指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安全距离是汽车完全停止后与障碍物间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

              七、心理咨询技术不包括什么?

              倾诉。心理咨询技术是咨询师为达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

              八、13-18个月婴幼儿发展规律?

               

                13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9厘米上下;用手和脚爬上1~2级楼梯;堆砌两块积木;听到大人叫名字会过来。

                14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9厘米上下;能投入一个小丸入瓶;能完成指令“走过来”、“捡起玩具”;抓帽子放在头顶上;知道烫的东西不能摸。

                15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9厘米上下;向前方抛球;用四块积木排火车;会指出红色;大小便时会及时找便盆坐下。

                16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8厘米上下;双臂随大人作四个方向的运动;用四块积木造塔;会脱袜子。

                17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约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8厘米上下;模仿画线;放三角形木块入三角形板穴内;看图指物四种;说出自己的小名。

                18个月幼儿

                体重增加约175克左右;身高增长约0.8厘米上下;大人牵着能下楼梯(两步一阶);从瓶中倒出10个小丸;认出自己的东西;会说出10个字音;会脱掉帽子和鞋子。

              九、男人耸肩心理行为?

              他在撒谎。耸肩这一动作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当一个人耸他的半个肩时,往往代表这个人没说实话。如果他是诚实的,他的双肩耸动应该是敏锐的、向上的且双肩动作应该是一致的。

              而当人们对自己说的话确信无疑时,或者非常自信时,他们会大幅度地向上耸双肩(耸得很高)。这种行为表明这个人感到很自在,且对自己的言行充满信心。

              十、心理行为训练内容?

              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课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

              功效是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心理行为训练的分类

              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

              场地心理行为训练分为: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

              拓展项目以熔炼团队,提高团队的沟通、协作、创新、领导力、执行力等为目的,高空项目作为个人突破内容,在培训中只占很小的比例,通常只将高空项目作为体验项目、单次使用。

              心理行为训练更注重对高空项目的训练,通常以高空项目为主,在培训时,要求受训者在高空完成项目如同在地面完成一样流畅,旨在磨练战士的意志力,提高综合心理素质,因此在项目选择和使用上以训练为主。把高空项目操作经常化。通过克服对高空恐惧,来提高心理的承受力。从而提高战士的意志力。

              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于行为训练来提高受训人员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基本方法

              1、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1]

              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及其认知态度的训练方法。心理潜能的增长、释放和人的心理状态、心向紧密相连,特别是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支撑。而人的心向的调整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又以人队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为前提。军人作业环境和面临要完成的任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因此改变军人的认知结构及其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也由此决定了心理潜能认知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2、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

              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提升人的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方法。人的心理以生理为物质基础,心理的极限状态时通过生理的极限引发出的。人的心理潜能具有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和统一性。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从现有水平看,它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和他具备的潜在能力看,它又是无限的。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具有辩证的动态发展性。而这种动态发展性只有当个人的生理、心理极限升值最大阈值,并受到一定冲击时,功能才能得以延伸和增长。所以,极限训练法不失为开发心理潜能的最基本训练方法。同时,这也是军人战场上要面临的恶劣环境的需要所决定的。

              3、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顾名思义,自我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自己学会对自己采取暗示的方式来调整心理和行为,以凝聚心理潜能,增强应激能力。

              人的心理潜能,可以说集聚在两个层面里,一是意识,二是潜意识。明示可以直接调动意识层次中的能量。暗示不仅能调动意识层次的能量,还可以调动潜意识层次中的能量。人的潜意识能量在某种情况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所以自我暗示法在开发军人心理潜能的行为训练中还是特别需要的。

              4、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

              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创设能引起人的某种主观体验的环境和情况,借以提高行为能力的训练方法。从根本上说,心理训练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引起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要提高人的某一方面的应对能力,就必须创设足以能引起需要这方面能力的主观体验的相应情境,尤其是紧张和恐惧的情境。应该说,这是开发军人潜能、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有效途径。所以,情境训练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婴儿怎么培养智力职业规划多少

                        • 上一篇:如何写好一篇幼儿园教案?
                          下一篇:婴幼儿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不包括哪些(婴幼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