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一、需要概述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分类
通常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结构
国外心理学中关于人的需要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更具代表性。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地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生命、财产安全、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上述几种需要都获得基本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三)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它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作了系统的探讨,这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
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四).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1)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学生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发奋学习。
(2)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使学生自尊心、集体感、荣誉感满足才能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什么?
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行动、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三、什么是儿童警示行为?
儿童游乐设施安全警示语:
1、本乐园仅限3-12岁(140cm以下)少儿游玩。
2、儿童乐园内活动设施专供城市假日花园业户儿童使用,成人不 得使用。
3、儿童乐园内严禁有追逐打闹或影响他人的行为。
4、禁止携带宠物进入场内。
5、请勿随地吐痰及乱抛垃圾杂物。
6、请勿携带食物及饮品进入场内。
7、请严格按照各类活动设施的使用方法使用。
8、家长须陪同儿童使用场内活动设施,并对儿童的行为及安全负责。
9、请小心使用场内的的所有设施,如有损毁活动设施者,须照价赔偿。
10、贵重物品请自行保管,物业公司对私人物品的损毁或被窃概不负责。
四、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五、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标?
通过观察而非仅凭语言来了解儿童 (1)儿童的话语并不是成熟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2)儿童的身体功能与情感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儿童通过他们的眼神、声音、身体姿势、手势、言谈举止、面部表情、跳上跳下等与我们交流。 用行为观察,可以弥补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到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六、为什么要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生理学机制?
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生理学机制是因为,在心理的实质上看,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以人脑为主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所以要想研究心理活动,就要研究这个活动的基础。
以巴普洛夫为主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心里是乙脑为主的整个神经系统反射的结果,反射是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方方式,而反射如何形成的七通道如何?
这都是生理机制,要研究的
七、光激发和热激发的区别是什么?
热激发指激发热辐射,而热辐射主要是红外长波低频辐射,比可见光的频率要小。
而E=hv,因此“热激发的能量要小于光激发的能量”
八、儿童把椅子当汽车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孩子就是孩子。它的天性就是玩耍。他可以借助各种物品。把他想象成自己认为的东西来使用。话题中,儿童把椅子当做汽车。这。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他不可能真的去开汽车,但是他可以把椅子想象成就是一辆汽车。在那里玩的不亦乐乎。
这是一种正常的模拟行为,不需要在意,应该大力的去倡导。
九、什么是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原子里的电子,所能存在的最低能量轨道 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激发态一般是指电子激发态,气体受热时分子平动能增加,液体和固体受热时分子振动能增加,但没有电子被激发,这些状态都不是激发态。当原子或分子处在激发态时,电子云的分布会发生某些变化,分子的平衡核间距离略有增加,化学反应活性增大。所有光化学反应都是通过分子被提升到激发态后进行的化学反应,因此光化学又称激发态化学。 产生激发态的方法主要有:
①光激发。处于基态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可跃迁至激发态,这是产生激发态的最主要方法。
②放电。主要用于激励原子,如高压汞灯、氙弧光灯。
③化学激活。某些放热化学反应可能使电子被激发,导致化学发光。 激发态是短寿命的,很容易返回到基态,同时放出多余的能量。激发态去活的途径有:①辐射跃迁(荧光或磷光 )。②无辐射跃迁(系间窜越,内部转变)。③传能和猝灭(激发态分子将能量传递给另一基态分子并使其激发)。
十、什么是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激发波长是指当狭缝宽度不变时,用氩激光514.5nm比用488.0nm波长激发样品,杂散光要小一到二个数量级(±100cm-1范围内),并且分辨率有所提高。
发射波长是指某种光发射出来的荧光的波长,一般的可见光的波长用肉眼就能大致判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