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有为数不少的幼儿会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里,出现或多或少的在情绪或行为上的轻微偏异。例如: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任性、多动、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行为、敏感、多疑、胆怯、退缩、依赖性强等。
这些在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异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自闭、多动、逆反等。
1.自卑: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有缺陷、学习成绩差、动辄犯错误等,特别是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消极懈怠,进而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2.自闭:儿童自闭与遗传和产围期的损伤有很大关系,患儿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允许他人介入,包括父母。很少与人互动,大多脾气暴躁、性格执着怪异。
3.多动:不少儿童常常有坐卧不安、上蹿下跳、东跑西颠、言语过多、指手画脚等表现,这些多动的儿童往往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融洽、脑部受过损伤等。
4.逆反:现代社会,不少孩子都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明是非,不能理解老师及家长的一片苦心,对各种规章制度会消极的反抗。
此外,儿童心理问题还包括很多,如恐惧、厌学、享乐、嫉妒、孤独心理等。
三、如何判断学前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四、农村留守儿童有哪些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没有接触,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爱,他们的自闭和逆反,常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暴躁冲动、自控能力差等。在学习生活中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是缺乏交流沟通,性格内向孤僻,语言失常。由于缺乏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往往对监护人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交谈。他们下课回家后,和人们语言交流少,接触更少,直接导致了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困难。如本人任教三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活泼好动,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到了四年级却变得寡言寡语,心不在焉。原来她父母外出打工了,只有她和奶奶在家生活,没有父母的关爱,她难以接受这个落差,一下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班主任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活泼的性格才慢慢恢复起来。
二是自卑心理严重,自控能力差,行为失常。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纪大或监护人忙于农活,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教,小错不断便成了他们的老毛病。而且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感觉自己被抛弃,产生自卑和叛逆心理。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迟到、早退、泡网吧、玩游戏、作业拖拉等成为家常便饭。老师的管教也当成耳边风,自控能力严重缺失,行为处处失常,成为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失效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父母不在身边,这决定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只能通过监护人来完成。而监护多是停留在孩子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起居上,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更无从谈起。
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逐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由于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发现问题联系他们共同教育时,他们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也一无所知,共同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2. 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低,教育措施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心理专业知识缺乏,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其次,教师成绩考核制度导致教师弱化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3. 社会日益复杂化,网络信息发达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潜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包含了所有真、善、美、伪、丑、恶各种元素。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买地下六合彩,打麻将赌博等不良恶习也开始在农村盛行,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恶劣的影响。而社会上好吃懒做的小青年、小混混,游手好闲,拉帮结派,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最容易成为他们拉拢的对象,从而误入歧途;许多外出父母为了便于联系给孩子配置了手机,而信息网络的发达,手机却反而成为他们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娱乐工具。影视大量的色情、暴力、颓废镜头,严重腐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非法接纳未成年人,也让大量留守儿童在里面不能自拔,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为什么要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因为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但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六、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有哪些?
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 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4. 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是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0—6岁的儿童。
简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本书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本书供中央官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八、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戏时让一个发展充满生机和可能的活动。
2、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人得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学前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对哟额如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4、游戏促进幼儿感官发展。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通道。各类游戏,有其是操作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官练习的机会。
5、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从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游戏的本质: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不同的游戏理论都做出了各自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人们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五个基本特性。
九、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一、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二、容易受父母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三、自我意识萌发
两岁左右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识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当孩子在一岁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出现,就是直立行走。这被称之为真正脱离母体。正是因为独立行走的出现,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发现从此开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自己的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开始对于“我”出现了认识的萌芽。
十、学前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基本问题?
主要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为: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表征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意志行动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