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什么?
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行动、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二、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三、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发展规律
01
出生后——视觉开步走虽然刚出生宝宝的视觉器官都已安置到位,但视觉功能尚不完善。目前,宝宝们只能看到鼻子前的光线以及物体的大致轮廓。
02
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眼睛要工作啦刚出生宝宝的睫状肌强度较差,调节力差,无论爸妈距离宝宝的脸是2厘米,还是30厘米,在宝宝眼里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为了促进宝宝视觉的发育,新手爸妈要经常对着宝宝微笑,轻声和宝宝说话。
03
1周后——宝宝能“看到”人了一周后的宝宝已经可以看到妈妈的笑脸,“光线把我们的眼睛照得亮晶晶的,把颧骨衬得高高的,把凹陷的下颚及嘴角放在阴影中……”这样的明暗效果,既能逗宝宝开心,又能刺激宝宝周边视觉的发育。新手爸妈可以对着宝宝微笑、做夸张的表情、做各种鬼脸。
04
2个月时——单视线、单色彩的日子 2个月宝宝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已能够分辨色彩,但是大脑还不能真正识别各种颜色,对比敏感度较弱。妈妈爸爸需要给宝宝更多的看对比明显的黑白色,如玩具、婴儿床、认知卡片等。
同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暂时的眼位偏斜,这是因为宝宝从单眼注视(另一眼休息)状态,过渡到双眼快速交替注视状态,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随着宝宝双眼协调水平的提高,“斜视”状态会逐渐好转。
05
4个月时——宝宝学会了一种名为“追视”的新本领4个月宝宝的视线会追着视野范围内的物体准确无误的移动,宝宝大脑皮层对视觉器官的控制力量越来越强大,宝宝眼里的世界由二维“平面”变成了三维“立体”。此时多和宝宝玩一些类似猫抓老鼠的游戏,例如故意在宝宝面前把小皮球滚来滚去,近一点,远一点;不断变换的距离,既锻炼了宝宝的追视能力,又能让宝宝从中感受到空间大小的不同。
06
6个月左右——宝宝学会目测啦当宝宝6个月时,大脑可以指挥双眼对称性运动,将两眼的图像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景,呈现在宝宝的眼前。这一举措使宝宝陡然增加了许多新本事,可以更好地估计距离,知道什么东西够得着,什么东西够不着。爸爸妈妈可以趁机培养一下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意将玩具放得忽近忽远,鼓励宝宝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到它。
07
8个月——拥有了和成人一样的视觉8个月婴儿大脑活动区域与成年人看到同样图像时的大脑活动区域完全一样。由此可以证明,8个月的婴儿尽管视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具备了很多视觉能力,比如轮廓、色彩、距离、体积以及让宝宝头晕的深度知觉。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买一些不同材质的小布书,给宝宝更丰富的视觉、触觉感受。
08
10~11个月及以后 宝宝看得更精、更准、更清晰此时的宝宝可以爬了、练习走了,宝宝的活动地盘儿一点点地扩大,眼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几乎连地上的头发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在眼睛的帮助下,宝宝的预知推想能力越来越强,当宝宝看到一样东西,就能推想出将要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就可以多和宝宝玩一些藏物猜物的游戏。比如,先把一个玩具狗拿给宝宝看看,之后藏在盒子里让宝宝猜一猜找一找。
四、儿童发展著作?
《儿童发展》主要讲述了儿童从受孕到出生,从婴儿到儿童乃至到青少年的成长、养育和教育的全过程,并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种族、经济、文化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研究。
《儿童发展》不仅可以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和相关专业学生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使用,而且也可以为广大儿童事业工作者、儿童的父母打开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一扇窗,传递科学的儿童观与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儿童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
五、恐龙的发展儿童讲解?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许多,身体大小、外形、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明的合川马门溪龙,满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常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存,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粗笨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品。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材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翱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锐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了有一块像苍蝇拍外形的膜,飞翔的东西是翼膜。
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殊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本日的海豚。
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直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猛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天气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尽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庞大的,是当时外界情况的改变与恐龙内涵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效果
六、保龄球对儿童的发展?
小孩子打保龄球,会让身体很放松,很舒展,可以帮助孩子预防脊椎疾病,对颈椎也是非常有好处的。那么,小孩打保龄球的好处还有哪些呢?
1、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小孩子打保龄球的时候,眼睛要瞄准球瓶,这样一来,小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可以帮助小孩子提高注意力。
2、会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
小孩子打保龄球,会让身体很放松,很舒展,可以帮助孩子预防脊椎疾病,对颈椎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多打打保龄球,对身体有好处。
3、使孩子的大脑反应变快。
家长让孩子打保龄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孩子的头脑反应加快。因为,孩子在打球中不知不觉就思考如何能让球瓶全中,变得更加灵活。
4、会增强孩子抗压能力。
体育比赛自然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那么,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赢球和输球,久而久之,孩子的抗压能力就会比其他孩子要好一些。
5、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孩子打保龄球需要和教练沟通,自然会增加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也更加融洽。
七、儿童思维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通过分析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揭示了儿童思维的本质,如客体永恒性、自我中心、包含问题、守恒概念,等等。
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的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研究都建立在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观察研究基础上。
客体永恒性——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如果给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们要够着的时候,用布盖上玩具,挡住不让他们看见。小一点的婴儿会立刻停止够玩具的动作,把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大一点的婴儿在玩具被遮挡时,会继续找玩具,他们会盯着布,用手把布掀掉,寻找布下的玩具。这就是经典的藏猫猫游戏。皮亚杰和三个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并对很多孩子做了类似的实验。
,自己就是和妈妈一体的。等到自我意识萌芽后,发现妈妈是会离开的,则又开始随时担心被抛弃。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这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于是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周期性消失。中医讲,忧伤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上就有了变化!不要小看宝宝的情绪杀伤力,越快乐的宝宝,身体就会越好!
皮亚杰还认为,客体永恒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中建构起来的,就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并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所以为了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还可以多和他做藏猫猫的游戏,给他制造理解客体永恒性的机会。比如把爸爸或者妈妈的脸用布蒙起来,再拿掉等。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孩子天生认识不到别人的观点可能和自己不同,他们完全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这就是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
万物有灵——对孩子做生命教育
最初,任何物体都被孩子看成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比如一块石头,他“知道”自己被移动。后来孩子认为只有动着的物体是活着的,比如自行车或被风吹的叶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风等自发运动的东西。最后,孩子认识到生命仅仅在动物和人类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区别有根本不同。
TIPS: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吗?
皮亚杰的观察使他相信,孩子理解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的阶段性的,而不是一条连续的线。他将孩子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分为4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代表认识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
并且认为,在每个阶段,孩子都会出现思维上的重新组合调整,而且虽然孩子达到这些关键阶段的年龄各不相同,但是发展的次序却是不变的,不能跨越。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尚不能再头脑中再现世界。客体永恒性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假扮游戏出现,孩子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现实和幻想的不同。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孩子才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类、逆向、序列以及守恒。逻辑思维在这个时候出现,但仍主要与具体事件而不是与抽象概念想联系。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在这个时期,能够进行包括纯粹抽象和假设的概念进行推理。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决方案,并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
不过,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务的年龄要比皮亚杰早很多。在阶段性上也有很多质疑,大量的证据显示,认知功能的转变并不像皮亚杰认为的那样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进的。
然而,不管是阶段性明不明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能力出现的顺序不会变化,只是会因孩子的个体特征而不同。了解了这些先后顺序,我们至少可以更明白: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并非真正的问题,只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而已。
做从容的父母,从读懂孩子开始。
八、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
1、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2、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3、1岁至1岁半阶段:头脑中关于词和具体事物情景的联系越来越多,能理解更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
4、1岁半至2岁阶段: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能摆脱具体情境制约理解词语。
5、2岁至2岁半阶段:词汇迅速增长,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求知欲强烈,对新词感兴趣。
九、儿童发展的总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这种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比如,头几个月孩子是不会认人的,1岁半以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逐渐出现思维和想象。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十、儿童发展的总体历程?
幼儿3到四岁年龄发展历程身体和动作的发现脑的结构和机能继续发展的,大肌肉发展得也较快,身体动作也比以前灵活多了,也开始协调,也能逐步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喜欢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沙袋等等,认知能力也比较强,认知范围逐步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