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活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儿歌《大鱼来,小鱼来》,学习几遍后,发现他们总是把儿歌混淆了,总把大鱼、小鱼、虾蟹出场顺序弄乱了,一时间孩子们无法理解。
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些,给小班孩子上课,单纯的运用语言表达,有时候他们是很难理解的,我决定寻找一种既能让孩子感兴趣又能让孩子容易理解的办法。
在第二课时,我带领孩子们折纸“大鱼”和“小鱼”,让孩子们在折纸的基础上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习儿歌方面还准备了“虾蟹”的图片及大海的背景图,让幼儿欣赏大海里的美丽景象。我边念儿歌,边出示折纸“大鱼”和“小鱼”以及“虾蟹”的图片,当念到“大鱼不来小鱼来”时,我就让“大鱼”下场,让“小鱼”上场,“小鱼不来虾蟹来”时,就让“小鱼”下场,“虾蟹”登场,依照这种办法,学习下几句儿歌。经过反复学习儿歌及孩子们亲自操作,我发现孩子们很容易就记住了。
我觉得小班孩子在学习儿歌时,运用这种虽然有些笨拙的办法,但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儿歌,理解儿歌,还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活动反思内容怎么写
一、教学反思是什么?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是什么?
(一)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发展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教学反思怎么体现出它的作用呢?
既然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如此重要,怎么才能让它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没少写教学反思,但是很多的反思笔记中普遍存在空洞、浮夸、杂乱的现象。
只有写出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避免教学反思成为应付检查的“材料”。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怎样的呢?
所谓“反思”,“反”指的是反向思考。
反向指的既是时间上的反向(针对过去发生的教学活动),又包括思考对象上的反向(思考对象包括教师自己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幼儿)。
“思”指的思考教学内容、思考教学现象、思考教学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真实有效呢”?
1.实话实说
不论教学成果如何,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加自如,做到少走弯路。
举个例子
公开课效果不好,教师可能会说“这些孩子没配合好”,这里面就要反思:
教师本人是否了解幼儿?
对于该学习内容,幼儿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经验?
是否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活动中教师是一厢情愿还是能顾及幼儿独特的想法与感受呢?
教师的提问语言是否能让幼儿明了?
作为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对策。
2.及时记录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记录,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做辨证的分析,以帮助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做更全面的把握。“及时”记录和“放一段时间”再做记录,保存下来的信息是会有差距的。
及时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教学中的体会
教学中的失误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教学中幼儿的见解
追求真实有效,就要避免这样写:
在教学反思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育专家言论,完全没有教师自我体验,这样的反思笔记,不仅毫无价值,更谈不上心的触动、情的感动、思的萌动、灵的律动。
课堂的丰富多彩、生动多姿就意味着教学反思也要不拘一格。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怎么才能落地呢?
可遵循这样的思路: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将其落实在下次的教学再设计中。
举个例子
有个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关于“声音”主题的活动时,让幼儿说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及其作用,并区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当有的幼儿说到装修房子的声音很难听时,有幼儿辩解说:“装修时声音很难听,但住进新房子就舒服了,我们有时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要忍一忍。”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性资源,把它写在教学反思里,随后开展了“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发挥了教学的教育性。
四、既然教学反思这样重要,怎样才能经常“有所思”呢?
(一)善于捕捉灵感
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值得作为一个灵感记录下来。这些灵感放入教学再设计中,对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起到的作用,也许会超出教师的想象。
教学活动中的灵感往往来自于:
幼儿的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随机生成的问题等。
(二)及时做笔记
及时做笔记,即及时记录,前面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综合分析教与学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