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地矫治儿童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典型的侵犯行为,是外部可见的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具体到幼儿攻击行为来说是指:任何踢、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等有意损害他人的身体动作或骂、侮辱、贬低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其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它阻碍了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本文旨在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提出矫治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些措施,从而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攻击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参考意见。


              —、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以前着重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来探讨对幼儿攻击性的影响,现在的研究表明,除了这两大因素外,幼儿自身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攻击性,并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下面就从各个方面详细加以论述。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每个家庭通过各自的价值标准塑造着孩子的行为,家庭常被认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的动因,所以作为幼儿社会化重要内容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与家庭的作用密切相关的。


              1、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教养方式大致来说分为三种: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很少有行为问题。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幼儿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严格实施规则,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亲切,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经常的拒绝和排斥会引发儿童的挫折感,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他们或者攻击父母或者攻击同伴,以便发泄心中长期积郁的不满。强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惩罚,不恰当的惩罚模式不但不能抑制有害的、不良的敌意行为,而只能加速这些儿童的不良行为。


              2、家庭氛围


              一个经常争吵、挑剔、不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之间的冲突关系到孩子的攻击性和犯罪行为,如果子女经常目睹父亲打母亲,这个孩子有可能模仿这一行为,转而去攻击别人。离异家庭的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容易表现出自卑、怯懦、冷漠等性格缺陷,并且具有不良的社会行为,如与同伴打架、攻击欲望特别强烈等,这部分孩子之所以具有攻击性,一方面与模仿父母之间的攻击行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 幼儿园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适应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和同伴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幼儿的攻击行为也是与幼儿园里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


              1、教师的影响


              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积极公正的,当一个教师把幼儿评为“差孩子”时,她更多的是去批评这些孩子而不是表扬他们,这样便挫伤了“差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差孩子”处于失败和困境中,不断的遭受挫折有可能引起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的教师对待攻击性的幼儿较多的运用惩罚,过多的惩罚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他的攻击性。


              2、同伴的影响


              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同伴之间,幼儿通过模仿同伴来学会一种行为模式,当一个幼儿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的幼儿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也会去模仿这种行为,同伴榜样的作用是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如果一个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较低,经常遭受其他幼儿的嘲弄和奚落,他就有可能进行报复性的攻击,但如果一个幼儿位于同伴之首,他有可能自恃自身的强大去攻击别人。


              3、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方面


              争夺物品和空间是幼儿攻击行为最主要的起因,所以当幼儿园玩具数量不充足,活动场地狭小时,幼儿就会为拥有某个玩具、某块场地而进行争夺,必然也就会发生攻击行为。


              (三)幼儿自身的因素


              在以前的研究中忽视了认知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认知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幼儿对伤害情境中他人意图的知觉和归因决定着幼儿是否发动实施攻击行为。在面对一个意图不明的消极结果时,攻击性幼儿容易把它归因为同伴出于 敌意造成的,于是便对同伴实施侵略,非攻击性幼儿在面对这样一个情境时,往往归因于同伴无意造成的,也就不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性的幼儿在对事件线索的利用上存在着一种偏见,即使对无意的行为也往往归因为有意的,攻击性的幼儿存在着认知上的偏见。


              幼儿的攻击行为与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幼儿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容易发动侵犯行为,另外,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去攻击别人,但不能考虑到别人为此遭受到的痛苦。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看电视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在电视节目的质量令人担忧,暴力镜头屡见不鲜 。研究已经证实,观察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影响到儿童的态度,他们将暴力行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幼儿便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孩子的分辨能力低,也使他们把暴力行为当成勇敢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就引发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五)生物因素


                婴儿的气质是各不相同的,托马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的基础上,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困难型婴儿时常大哭大闹,发脾气,适应型差,父母难以安抚他们,这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在以后的年龄中更易发展成为攻击性行为模式。这是因为困难型幼儿所具有的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失去耐心,父母常用规则、要求、惩罚等强制手段来抚养婴儿,父母的这种抚养方式又导致婴儿形成急躁、易怒、反抗等特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欲,与其说是“困难型”气质类型导致攻击行为,还不如说是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易使幼儿形成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某些脑功能的差异,实验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儿童大脑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发育存在着某些非均衡现象,这种半球功能失衡的发展,影响大脑协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整合能力,导致认知的偏差,认知的偏差会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前面已论述过,攻击性幼儿在意图不明的伤害情境中,因为有认知的偏差,往往把同伴的无意伤害归因于故意的伤害。


              以上五个因素是影响幼儿攻击性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起直接作用,有些起间接作用,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矫治攻击行为的一些措施。


              二、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矫治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家庭的创设关键在于父母,首先,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是面对孩子时,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击、指责。其次,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既不能实行高压控制,也不能过度纵容溺爱,父母一定要先爱和尊重孩子,然后再去严格要求他们,尤其当孩子受到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不要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的报复思想,比如有的家长会对受了欺负的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以为报复性的攻击别人是合理的,这对孩子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


              (二)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孩子,为幼儿创设温暖的集体


              幼儿教师要真诚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有些孩子调皮或长相难看而成为老师眼中的“差孩子”,就动则批评、呵斥,这些孩子会因得不到老师的爱而孤独、自卑,于是便对周围不满,随之也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所以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幼儿,合理评价每个孩子。


              教师还要创设一个温暖的幼儿集体,教育孩子关心、爱护别人,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合理的制止、教育,减少攻击行为的诱因。


              三)、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要恰当的进行惩罚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如果成人不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所以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必须是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惩罚他,惩罚不能使用暴力手段,如打、骂,教师和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惩罚方式,即在一段时间里,不去理睬幼儿,故意冷落他,让孩子认识到如果做错了事,所有的人都不会喜欢他,也就是给幼儿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惩罚还可以采取另外一些方式,如不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不带孩子去他喜欢的地方玩,这种惩罚对孩子较有效,但惩罚不能使用得过于频繁,每次持续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当孩子有悔意时,成人要及时撤去对孩子的惩罚。


              (四)、鼓励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时,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可以使孩子在面对一个有可能引起攻击行为的环境中,如:缺少玩具、游戏场地狭小时而自觉做出一些利他行为,从而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许多研究的实践已证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五)、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是一种重复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幼儿相对于青年和成人来说,当被攻击者有痛苦表现时,很难停止他们的攻击行为,这是因为幼儿还缺乏移情能力。幼儿在攻击别的幼儿时,他不能体会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也不会产生羞愧和内疚感。所以,成人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来减少攻击行为,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要让幼儿认识到他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并启发孩子:如果你被别人打了,你疼不疼?幼儿了解了他所造成的后果后,会产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会使幼儿在以后的场合中,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六)、为幼儿提供解决冲突的榜样


              当幼儿面临冲突时,因缺乏解决冲突的恰当策略而很难自己缓解,成人可以训练幼儿利用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也可由成人的劝解来消除幼儿之间的冲突。当幼儿在冲突情境中自觉地利用亲社会行为解决了冲突时,教师和父母一定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强化这一行为,一方面,能使幼儿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解决冲突,减少攻击行为,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幼儿树立了解决冲突的榜样,当其他幼儿在面临类似情境时,能按老师认可的榜样行为来解决冲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训练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


              (七)、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力


              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在同伴间的社交地位较低,不易为同伴所接纳,攻击性的幼儿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参与同伴的游戏,因所采用的策略不恰当而遭受同伴的拒绝,同伴的拒绝会引发攻击性幼儿的攻击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社交方法并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通过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来减少攻击行为。如当玩具数量不多时,可以让幼儿采取“你先玩,我后玩”的方式,从而博得同伴的好感;当幼儿有好玩的玩具时,让幼儿与别人一道分享;当同伴有困难时教育幼儿要积极主动的去帮助同伴,以获得同伴的信任;当幼儿想参加同伴的游戏时,幼儿要学会采用礼貌的请求用语“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攻击性幼儿社交技能提高后,能融入于同伴群体之中,同伴广泛的接纳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攻击性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有好的举动时,要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们,从而提高攻击性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攻击性幼儿社交地位的提高使幼儿不易遭到同伴的拒绝,也就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许多攻击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幼儿在伤害情境中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一受委屈便去攻击别人,所以家长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当幼儿受到委屈和挫折时家长不要过度同情他们,可以采用漠视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消除委屈,增进他们的抗挫能力。


              (八)、指导幼儿正确看电视


              许多研究和实践已证明,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可以引发幼儿的攻击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指导幼儿正确的看电视。首先,家长要为孩子选择节目内容,要让孩子多看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对于孩子爱看的卡通片,家长也应注意其质量,因为目前 一些进口卡通片充斥着暴力、******等内容。第二、家长要抽出时间陪着孩子看电视,与孩子一起讨论电视节目中暴露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清是非、美丑、善恶,使他们知道应该学习哪些行为,哪些行为不该模仿,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仍在电视机前就不管不问,孩子分辩是非能力较差,他们会把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当作勇敢的行为而加以模仿。第三、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些儿童书籍、乐器及其它儿童娱乐用品,减少孩子看电


              视的时间,也就能避免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并且儿童书籍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起到电视不可比拟的作用。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也应少买带有攻击性的的玩具,如枪、刀,孩子常利用这样的玩具模仿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它对幼儿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幼儿的攻击行为,努力消除影响幼儿攻击性的各种因素,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被打,要对症下药来解决


              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了,不能简单的用还手还是不还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去调查、了解挨打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伤是孩子之间玩耍时不小心碰的或划的,(孩子有时可能表述的不是很清楚,挨打的原因常常掺合了我们成人的判断标准),我就会对孩子说,要学会躲避危险,回避伤害,你虽然是受害者,但你自己也有责任,你没保护好你自己。


                 如果孩子们在一起,为了争抢某个玩具或体育活动时被别的小朋友打了,家长也不必大动肝火,告诉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在冲突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如果孩子是被别人恶意打了,家长一定要找到这个小朋友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告诉他们,你这样做不对,必须对我的孩子道歉,让孩子明白,遇到这种事情坚决不能屈服,不能忍气吞声,要讨回公道。其次,教育孩子不能先动手打人,如果被打了,寻求大人的帮助,必要时要进行反击。孩子小时候对事对人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今后的处事态度,所以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会捍卫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绝不能一味的退缩忍让,这是生存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必须具备的能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学好会计狡辩

                        • 上一篇:如何应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下一篇:如何科学地矫正幼儿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