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幼儿园和小学出现的弑杀儿童的案件属于反社会的攻击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 的主要任务和长远目标。 着眼全国上下,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但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转型的中国社会,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规范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步失 去了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然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体系 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处于“规范真空”的状态。
此外,在社 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不 断的受到新生的价值评价的挑战,社会价值评价由一元变成多元,各种价值评价 相互矛盾和冲突,处于“失范”的状态,致使社会约束力减弱,从而出现了角色 断层、规范失效或真空的不稳定状态。再加上体制机构设置上存在的诸多不健全, 容易成为边缘化个体行使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个体的反社会攻击性行为虽 然不易对国家政治秩序造成直接威胁,但是由于其危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将引发 严重的社会恐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很大的阻碍。
对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人际互动的必要探索。近来, 国内校园袭击案件频发,此类反社会攻击性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加大且犯罪 嫌疑人的手段愈加凶残,恶魔之手已经伸向纯洁校园里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