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幼儿的行为一般会收到

              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制度
              1.幼儿园的“规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范,建立规则意识,进行常规训练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也是重要内容:从固定自己座位的具体位置到上课时要“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小小手放腿上”;从跟随老师安排的一日活动到遵守“进洗手间时要排好队,排队时要”小手放两边,小脚并并拢;“走路时要轻轻走,不要吵”;“吃饭时不要说话,要坐好”等行为规则。这些规范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稍微出现不符合幼儿园规则要求的行为。马上就有“爱管闲事”的幼儿去告状。总之种种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幼儿的告状行为。我在观察过程中发现:[1]“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幼儿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2.倾斜式的师幼互动:幼儿教师的权威
              尽管现在我们都提倡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平等对话”,无论干什么都要半蹲着与幼儿进行交流,处处都要尊重幼儿。但现实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大部分仍是一种倾斜模式,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的传递、行为的指导和生活的照顾,相对于身心不成熟的幼儿来说,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权威的象征。老师的言行始终制约着幼儿的行为。[2]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一日活动都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孩子很少有权利、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当幼儿的行为违背了班级这个“场所”大家所认同的规则或老师的要求时,老师就会毫不犹豫的去禁止和拒绝。但对于天生好动的幼儿来说,“不当”行为是避免不了的,于是就会有一些“爱管闲事”的幼儿去告状。但通常教师都会给予消极反馈,如“知道了,你不要多管闲事!”或者是:[3]“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失范的幼儿,把这个孩子拉到另外一个班级”。如:“在星期一早上,做完早操回到教室休息,小班的王小龙打哭了同桌的姚姚,这时坐在旁边的程程大声告状:老师,王小龙打哭了张姚姚,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边训斥王小龙边把他拉进了隔壁的中班等等。从这位老师的这种解决方式,我们可以体会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孩子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教师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孩子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事事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做个“听话的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师幼互动模式中,幼儿不能自己独立解决,无形中滋生了幼儿告状行为事件。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等品德的培养。在现在家庭中幼儿是家中的“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虚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我在幼儿园观察期间和带班老师交谈:“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她们都说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有些家长每次送孩子到幼儿园走时都对孩子说:“有什么事告诉老师,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等等。家长就恐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委屈,不管大事小事都告诉老师,反正是一味地鼓励自己的孩子告状。
              总之,家长总是嘱咐孩子:“有事情一定要找老师,谁要是欺负你,你就告老师!”等等。父母只是一味的鼓励孩子向老师告状,让老师批评别的孩子。父母的这种一有事就让孩子找老师的意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社会性交际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还有的父母出于关爱孩子,不但不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而且还来幼儿园找老师,甚至找园长,为孩子讨回“公道”,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批评、责怪孩子“没用”、“没出息”;而当孩子占到别人的“便宜”时赞赏甚至纵容孩子。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从而导致幼儿园由于欺负同伴而引发的告状行为的增加。
              三、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从上述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看,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地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那么应采取什么策略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宣泄情绪、表现自我的机会。
              1.可以设专门的发泄室,孩子可以对着那些软绵绵的玩具尽情地打闹,甚至可以把这些玩具当成假想的敌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多余的精力得到发泄,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2.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由的空间, 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 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 区别对待。
              1.对求助类的告状,教师应帮助幼儿鼓起勇气,增强信心
              小班手工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调皮的洋洋突然抢走了蛋蛋手中制作好的青蛙,蛋蛋急得叫了起来:“老师,我的青蛙,我的青蛙。”蛋蛋的这种告状是一种求助心理。这时老师要鼓励蛋蛋说:“蛋蛋,没关系的,以后再碰到这种事,你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想想看,洋洋是因为喜欢你做的青蛙才拿你的青蛙的,你一定可以帮助洋洋改掉这个坏习惯的办法来。”同时教师也要让洋洋意识到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求他与蛋蛋友好相处。
              2.对试探类的告状,教师应坚持原则,当机立断
              课间休息的时间,孩子们照例要到厕所去解小便,中班的王思怡大叫:“王老师,王老师,周佳豪把小鸡鸡翘得很高,小便都解到红红的地砖上了”。对于这样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处理时应按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3.对检举心理的告状,教师应正确引导
              不仅在实习期间,而且在15天的观察期间,经常听到孩子打小报告:“龙龙打小芳了,”“小辉撕破了刚刚的图画书,”…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作比较,并且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这实际上事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因此,教师听到此类告状时,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
              4.对求罚类的告状,教师应把握好惩罚的尺度,公平裁决
              如在上例中的蛋蛋在向老师告状后,听了老师的处理意见,如果还不开心,说明蛋蛋的告状是为了求助老师主持公道,是一种以“罚”对方为满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查明真相,对确定不对的洋洋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让洋洋当面向蛋蛋道歉。这时,蛋蛋或许会因老师的公正裁决而满意。
              (三)教师要以尊重和认可的态度,面对幼儿的告状,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和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找别人的茬。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施肥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带领国境教育学家

                        • 上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行为
                          下一篇:如何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