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社会学名词解释敌意性攻击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的攻击和敌意的攻击
              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儿童常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性行为。比如一部分学生抓住他人生理上的缺陷,施以攻击。在路上碰见瘸子,便模仿其姿势,取笑“铁拐李来了。”看见同学戴眼睛,就称为“四只眼”等。虽然这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严重伤害,但却给他人增加了心理痛苦,如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也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后者比前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幼儿争抢玩具怎么办?

              其实有时候孩子争抢玩具,如果年龄在三岁左右是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因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相处学习方式而学会交换礼物,学会等待的。如果太小家长可以介入,平均分配玩具的!

              和宝宝讲道理呀,如果两个人抢就把玩具放在中间,出个小任务谁完成了谁先玩一会。十分钟后给另一个人玩。

              那要看孩子多大,大点的可以让孩子解决的,小的家长可以慢慢引导小孩子怎么样玩,不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一起玩,一起分享。

              要让宝宝懂得如何去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好玩的好吃的,多带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现在的独生子女都这样,平时习惯了一个人玩耍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权利儿童智力迷宫大全坚果

                        • 上一篇: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下一篇:幼儿园的孩子教育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