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现象包括哪些?

              基本概念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


                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往往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心理现象的组成



                心理现象可分为三个部分


                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


                2、情绪和动机:人们在对外部加工输入的信息时,不仅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和关系,而且和能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喜欢、厌恶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感。动机则是推动人活动产生并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和人格:能力 ,就是指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并使活动顺利完成。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这三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个性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世界观在个性倾向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就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与个性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个性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绪和情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发行的意志过程,个性是无法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使之带有个人的色彩。


              心理学中的一般系统


                心理学中的一般系统(General Systems in Psychology)的概念源自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V.伯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1937年,伯塔朗菲在美国芝加哥大这的一次哲学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一般系统”的概念;1945年3月,他公开发表其著名论文《关于一般系统》;1968年,他在加拿大出版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一般系统称作“科学的科学”。嗣后,A.拉波波特在编辑《一般系统年鉴》时,充分发挥了其数学家的才能,使一般系统带有强烈的数学色彩。与此同时,J.G.米勒在担任路易斯维尔大学校长时,主持成立了一般系统研究所,并以一般系统论学会的名义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1978年,米勒刊布其《生命系统》一书,该书到目前为止仍被认为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内运用一般系统的典范。


                一般系统的含义是指可以跨学科应用的模式。如果同样的模式可以应用于冶金、农业、商业、音乐,那么这种模式就是一般系统。数学运算是一般系统的最好例证。每一种系统都可以根据它是自主的还是屈从于外部的影响而健为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这两种系统是应用最为频繁的系统。溪流中的漩涡是一种开放系统,随着旋涡周围溪流的变化而变化;太阳系是闭合系统,它较少受到周围宇宙的影响。一只蚂蚁具有非常闭合的行为系统;一位协调有方的人则具有非常开放的行为系统。


                其实,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在心理学领域早有雏型。最早涉及心理学中一般系统论思想的是J.斯马茨的整体论和格式塔的完形说。斯马茨是士兵出身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曾任陆军元帅。他于1926年观察到,许多“突然出现的事物”无法根据它们的元素进行预示。例如,没有人可以仅仅根据氧和氢的特性来猜测水的性质。突然出现的事物不同于它们各部分的总和。于是,他把这种现象称作“整体论”。但是,斯马茨的整体论只指出了突生事物与它们的元素有所不同,而未能详细说明这些突生事物为什么或怎样与它们的元素不同。格式塔心理学家则前进了一步,提出各部分的结构或模式便是新的元素。起先,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大脑中事件的结构和外在世界事件的结构是平行的,即同型论。可是,很少人有追随这一观点,尽管大家也承认有一些自然倾向把某些结构“读入”所接收的刺激中去。爱因斯坦甚至提出结构或“定律”可能存在于领悟者的心中而不是外在世界中。对格式塔心理学家来说,事件的结构或模式比事件的元素本身更重要。事件的元素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意义,用一般系统论的话来说,研究系统比研究元素更生要。


                K.勒温用“场论”来表示他的心理学概念,亦是心理学中一般系统的思想。由此,可把生态学看作生物的场论。W.E.格雷戈里认为,根据勒温的场论,心理现象中凡涉及整体或完形的理论都具有场的特征。因此,当一个人把事件放在其心理场中加以考虑时,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便把事件放在“系统中”加以处理了。学习理论也表现为一种系统。其中,根据强化学说,经常得到奖励的行为往往会成为一种持续的系统。人格理论更强调系统,许多人格理论家认为,除多重人格外,一种人格的全部行为属于一个系统。一致性是人格的特色之一。有些心理学家甚至用“体内平衡”的概念来表示人格系统。体内平衡这一术语原先用来解释有机体在保持“内部环境”的“恒定状态”时不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种生理学模式。1951年,R.斯塔格纳将这一术语的意思引申,用来解释人格的稳定性,即自我形象的保留。由此,可以把行为解释为“人格的自动平衡”,也即保持个体自我概念的行为。心理学中的压力现象也很能说明一般系统的思想。在冶金学领域,金属的压力改变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因此,心理的压力引起生理结构的变化。这里一般系统表现在结构上,结构是各部分自行排列以构成整体的方式,金属分子结构的变化和生理结构的变化都是系统的变化。


                一般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级安排。一个系统包含在更具包容性的系统内,同样,一个系统也可组成较少包容性的系统。例如,一种地理系统可能包含着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又可能包含着社会系统,如一群蚂蚁、一个狼群、一个人类聚居地等。在人类聚居地系统内,各个体又依次成为一个系统,每个个体分别具有几组系统:胃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等。一般系统容易与“系统”和“系统分析”发生混淆。实际上,这些概念是不相同的。“系统”这一术语是指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模式。如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府系统等。只有当它应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域时才成为一般系统。系统分析涉及对待特殊系统结构的分析,而不是作一般的描述或建立概括性模式。


              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禁用词语。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1]。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中世纪只能遥远

                        • 上一篇: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 怎样与自卑的孩子沟通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 什么叫操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