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教育不仅要使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人的心理有良好状态,它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属性,另一种是指人的心理的完好标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促进幼儿心理正常发育,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前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认识、调节和发展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弄清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关键,目前为人们所接受的标准,有以下几点:(1)情感健康、情绪反映适度;(2)自我意识正常;(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意志品质良好;(5)行为协调,与年龄相符合;这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 情绪情感教育内容
1、 分辨基本情绪的能力,2、情绪情感的表现能力。3、合理疏泄不良情绪的方法。4、积极情绪的培养。
(二) 自我意识的教育内容
1、 自我认识。2、自我评价能力。3、自己情感和自我调控能力。
(三) 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内容
1、 自制力和坚持性。2、勇敢的精神
(四) 动作行为教育内容
动作行为协调,能按生活常规做事。
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就要把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幼儿,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起着重要做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在幼儿园里教育不仅要使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人的心理有良好状态,它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属性,另一种是指人的心理的完好标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促进幼儿心理正常发育,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前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认识、调节和发展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弄清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关键,目前为人们所接受的标准,有以下几点:(1)情感健康、情绪反映适度;(2)自我意识正常;(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意志品质良好;(5)行为协调,与年龄相符合;这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 情绪情感教育内容
1、 分辨基本情绪的能力,2、情绪情感的表现能力。3、合理疏泄不良情绪的方法。4、积极情绪的培养。
(二) 自我意识的教育内容
1、 自我认识。2、自我评价能力。3、自己情感和自我调控能力。
(三) 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内容
1、 自制力和坚持性。2、勇敢的精神
(四) 动作行为教育内容
动作行为协调,能按生活常规做事。
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就要把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幼儿,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起着重要做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喜爱儿歌和游戏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摆脱不了这种形式。
当向幼儿讲道理时儿歌是常用的教育形式,例如:一名幼儿性格懦弱、胆小,为了让幼儿变得胆大。不怕挫折,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就可以利用幼儿这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说一段幼儿易懂易记的儿歌〈〈小蚱蜢跳高〉〉,让幼儿记下,当幼儿再次表现出胆小懦弱时,我们就可以用这首儿歌提醒他、鼓励他,让他学习小蚱蜢的勇敢和不怕挫折的品质,使幼儿慢慢的变得坚强勇敢。
当培养幼儿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游戏这种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如果幼儿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那么,用游戏的方法,提高他的交往能力,是最好的方法,幼儿喜欢玩的游戏, 离不开与人交往,比如,幼儿玩《小鱼小鱼那里游》除了扮演小鱼的幼儿,其余的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做鱼网,如果幼儿不合作不交流,那么,就不容易使鱼网玻漏掉小鱼了,
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在进行心理健康其他方面的教育时,儿歌、游戏等这些幼儿感兴趣的形式。
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有以下建议:
一、 建立新的健康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幼儿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按照身心综合能力结构理论实施教育,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儿童更大心理潜能。
二、 充分发挥教师,幼儿任心理健康中的主体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和内容的落实,均应贯穿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是识是度和行为习惯。
四、 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和专门教育活动相综合的原则,坚持渗透性原则,专门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主要起运向作用,而形成儿童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不能靠一次或几次活动就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儿童更多的健康经验的获得依靠日常生活进行的,是伴随各项活动的开展完成的。
五、 克服成人在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错误看法:
(一) 不熟悉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把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中不适合常规的需要纠正的心理表现通过认为是病的。
(二) 忽视幼儿的个性特征,把儿童正常的不合乎常规的个性心理表现认为是错误的,并刻意帮助幼儿纠正。
(三) 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认为儿童的健康个性通过几次教育活动就可以完成,认为儿童有了某一心理认识,就等于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忽视儿童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长期复杂性。(四) 不重视幼儿健康情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情感教育的“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