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不违法的事情,随他去吧。。但要多和孩子沟通,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想对待朋友一样。
给他自由和尊重。给他自己的空间和秘密。给他说话的权利。
假如某件事情上有分歧,不凡听听他们的说法,他不对的地方,要告诉他,记住是告诉他,而不是直接的责怪他。不要说大道理,有些事情,先赞同他,然后告诉他要注意哪些地方。
我想,孩子能接受的。
矫正孩子任性和发脾气等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面对孩子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认为不必大惊小怪,长大了自然就懂道理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俗语说:“三岁看老。”孩子的行为品德影响着他的成长,进行道德教育越早越好,一旦不良行为习惯形成,想改也难了;试想长大也不时任性耍蛮,岂不令人操心?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哪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旦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家长也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只要及早矫正还是不难的。
家长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任性和倔强,千万不可轻易地给孩子断言:不听话、不乖、犟、不是好孩子等等,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反复这样说。社会生活经验证明:那些从小倔强的孩子,长大后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而一味老实听话的孩子却可能成为盲目顺从、依赖性强、平庸无能的人。心理学家曾追踪调查200名3~5岁孩子到青年时期,其中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中有84人意志比较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分析和判断事情;而在另100名几乎看不出有反抗性的孩子中,只有26人具备上述优点。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凡脾气“犟”、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有某种程度的韧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之处,正确引导,就可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顽强、有毅力。任性的孩子常常又表现为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非常执拗,甚至于胡搅蛮缠。如果家长以“犟”制“犟”,一定要砍他的“棱角”,那么,后果不仅是不愉快的,而且有可能使孩子形成固执、违抗的性格。一旦家长与孩子的感情破裂,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则凡事总逆着大人行事,教育就更难了。为此,家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越小,环境对其影响越大。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宽敞明亮的居室可以安定孩子的情绪;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原野、碧波荡漾的湖泊、白帆点点的江河、一望无际的大海、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等自然环境可以开阔孩子的胸怀;数量充足、式样新颖、丰富多彩的玩具,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欲望;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尊重谦让、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孩子愉快的心情,并由此而得到强化。
环境的布置、家具的摆设,也要考虑尽量避免为孩子创造借机发脾气、任性的条件。不允许孩子动的东西,例如:电视机、录音机、玻璃器皿、钟表、糖果盒等等,要放好,使孩子看不见、拿不着。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好动、好奇,大人愈不让拿,他愈要拿,这便诱发了孩子的任性、发脾气。
给孩子更多的爱
一般地说,充分享受母爱的孩子,长大后性格都比较温和友爱,而过早失去母爱的人,容易暴躁。所以,父母爱孩子,不只是关心他吃穿,还要说话和气,动作轻柔,态度可亲,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动辄训斥、甚至打骂、令人望而生畏的阎王老子。这种爱要高尚宽广,不偏袒,不护短;是优点要鼓励,是缺点要批评;对孩子施以慈母严父之爱,而不是娇宠溺爱。
安排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或事情而无暇考虑为孩子安排活动,可是却不见得认真考虑是否对孩子有益,或是否符合孩子的趣味;更有的家长,只贪图自己轻松自在、玩得痛快,根本不带孩子、也不为孩子安排活动,只把孩子吃喝准备好,寄放一处便以为完事了。上述种种都是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表现。爱孩子,便要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安排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平时,在工作之余与孩子谈天,为孩子讲故事、读儿歌、说谜语、一起做游戏;早晚带领孩子锻炼身体;节假日带领孩子旅行、郊游、参观、参加庆祝活动、走亲访友等等,使孩子受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得到团结友爱的情操的熏陶,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