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周岁的孩子如何开发智力?

              关于儿童的早期教育
              一、您听说过“胎儿大学”吗
              在娘肚里的胎儿能上学吗?这话听起来挺新鲜,甚至觉得可笑,但是胎儿上“大学”在国外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胎儿大学”,是70年代初法国里昂卫生研究所和美国精神生理研究所、体斯顿保健中心等优生优育技术咨询机构创办的。至今已有许多国家,如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设有“胎儿大学”或类似的对孕妇与胎儿的培训场所。
              接受胎教与没有受过胎教的婴幼儿,其智商差距很大。美国费城一家生理研究所对200多名受过胎教的4-7岁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受过胎教的儿童比没有接受胎教的对照组智商要高20%-45%。胎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故而人们把它称为“胎儿大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所胎儿大学。担任教师的有产科医生、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学家,入学的新生是妊娠5个月的胎儿。大学的课程主要是语言和音乐。
              语言课上,妈妈用一个喇叭筒向腹中的学生不断地重复言语或者借助一个特殊的麦克风同胎儿讲话,同时用手在腹部作各种示范动手,与胎儿做游戏,如抚摸、拍、推、摇“打嗝”、“笑笑”、“看看”、“尿尿”等,并为每一个胎儿取一个动听的乳名。音乐课上,妈妈把一个玩具大琴放在肚子上,演奏一连串的音符,并选择一些优雅动听的乐曲给孕妇和胎儿听,有时还让孕妇唱一些歌曲。
              大学里按时上课,按时休息。经过全程序的一段时间学习,胎儿出生时已懂得大约15个词汇和其中的含意,并能对这些词汇作出反应。这些受过胎儿教育的学生一出世,便可获得一张文凭和一顶学士帽。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也出现了一些胎儿大学,这种新鲜的教育方式正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胎教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胎教这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已引起众多医学界人士的兴趣与关注,并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我们相信,随着人生的第一教育——胎教的广泛普及,最终定能达到优生的目的。
              二、允许孩子“异想天开”
              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教师笑了。显然,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偏偏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孩子们笑着嚷嚷开来,老师的脸色有些不好,他不大喜欢这个淘气的男孩子,这孩子常有怪点子,还常常爱捣乱。但打狗并没有错,老师示意孩子们静下来,不再提这件事了。
              当我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上朋友一起再想想,不能能举出砖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我们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死记硬背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时提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尽管事实上学生是对的,但卷面上他的分数往往要被扣掉,反之,背书背得好,却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可能会得到高分。这种教育方法,不能不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实,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材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的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而我听后感到一丝悲哀,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呵。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设法突破思想的牢笼,就是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思想的火花闪光之际,一定要及时表扬,而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能带着偏见去压制。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知识就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让孩子具有一些“怀疑”精神,对他扩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没有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和艰苦验证,也许今天我们还会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科学的每一进步都离不开大胆的设想,也离不开对现有模式的“怀疑”,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老师和家长给的答案去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了。
              训练孩子多动脑子,可以常给孩子出些智力题,还可以同孩子一起猜迷语、玩插拼玩具。只要我们注意孩子多动小脑筋,遇事想办法,他就一定会成为聪明的有所创新的孩子。
              三、诱导孩子多提问
              当小宝贝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的时候,往往也开始学说话了。
              有意思的是,在宝宝最先使用的“语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词。比如,他会指着任何对他说是新奇有趣的东西,急切地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声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将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颇多的“这是什么?”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简直是太奇妙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的小脑袋中当然要充满一个又一个问号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提问将会更细,常常要刨根问底,不搞清楚誓不罢休。身边有一个3岁的孩子,当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着学多少东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同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有关。水开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头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作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减。
              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编一个谎话欺骗孩子。但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很信服的,他会将答案当成真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大脑好比一张洁白的纸,正确的事物会在上面留下画痕,错误的事物也会在上面染上印迹。我们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说,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简明、准确、浅显易懂。3岁前的宝宝,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这些范围进行。比如,宝宝看到一块冰,放在屋里,一会儿没有了,便会产生疑问。我们不妨给他做一个小试验:从冰盒中取出一块冰,在炉上加温,一会儿,冰化成了水,告诉他,从冷到热,冰就化了。随着水温继续升高,一会儿水开了,让孩子看水蒸汽,再过一会儿,一小块冰就蒸发干了,告诉孩子水变成了蒸汽飞跑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孩子常常会提问的还有表又没有腿,它怎么会走呀?于是,有些孩子为了看个究竟,便将表给弄坏了。此时,当父母不可认为孩子是在破坏而打骂斥责他,要让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告诉孩子,搞坏东西是不对的。
              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很忙,等会儿告诉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书,寻找答案。对于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告诉孩子不知道,并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查阅书籍。孩子大一些后,自然就会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也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高兴得又叫又蹦,在欢快兴奋的同时,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这自信心将伴他长大成人,伴他一生。
              四、教育放在时时处处
              我的一位朋友叹道:“我们邻居家的王奶奶退休以后,整天在家中教孙子,他那个孙子还不到3岁就已经能读小画书了,数数也数得好。我们太忙了,儿子到现在也不认识几个字。”要说,有专人施教当然好,但是,孩子教育得成功与否,却并不由此决定。因为,如果父母懂得时时处处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一样能进步很快。不少双职工家庭,孩子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就在于父母将对孩子的教育融入了生活,并体现于父母的言行之中。
              的确,教育孩子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过程,我们不必将之与日常生活割裂来看。从孩子身上,人们不仅能看到父母教育的成果,也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品质、素质、情感特征等等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时时处处教育孩子,要求父母做教育的有心人。当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时,买门票,要排队,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门旁盛开的鲜花,可以告诉孩子花的名称,并让孩子过去闻闻香不香。这是教育孩子学会观察,培养他对事物的注意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们应摆摆手说:“花儿是给大家看的,摘花不对。”来到熊猫馆,让孩子看看熊猫哪些地方像熊,他喜欢吃什么东西?见了大象,讲一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的长鼻子有什么妙用。来到水禽湖畔,让孩子喂喂小鸭子和天鹅,教孩子数一数有多少只仙鹤。看到有人投打小动物,问孩子他们对吗?咱们怎么办?喝过饮料的瓶子、剥下的果皮,叫孩子扔进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在孩子学习数数时,如果父母只是机械地让孩子数1、2、3,问孩子3多还是2多?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当父母的不要认为“孩子太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其实,这是我们自己没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块糖,一边放3块,一边放2块,让孩子说3多还是2多,孩子就会正确地回答。重复几次,孩子对数目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每天上下楼也是教孩子数数的好时机。同孩子一边走一边数1、2、3、4、5……此外,吃饭时让孩子数一下有几个人,看书的时候问孩子有多少本。“教具”是随时存在的,只看会不会利用了。
              有的家长认为,教3岁以内的孩子识别方向很难。其实,当孩子刚会配合穿衣服之时,“宝宝伸左手,宝宝蹬右脚。”就可将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时输入了孩子脑中。那么,当过了1岁后,你问他:“宝宝,你的左手在哪儿?”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孩子认识字也往往是先从兴趣开始的。玩具上的字,让孩子知道了字原来代表事物。那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诱导孩子学习认字的兴趣,孩子就能饶有兴味地学起来。
              看到这儿,你一定也认为,教育孩子固然需要时间,但更多的是父母“用心”了。父母要记住,当你和孩子在一起时,你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不仅要主动地随时随地地教育孩子,也要留神无意中自己的品行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好习惯受益终身
              在今天,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成为家长们的共识。但是,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有的家长,侧重于让孩子识字、数数;有的家长侧重于让孩子在琴、棋、书、画上发展……我想对家长朋友们说,早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别小看这一问题,因习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很难,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亦如此。例如,一位妻子在新婚之日发现其丈夫刷牙时不用口杯,刷牙后牙刷还随手乱放。原来,其丈夫家中人多,洗脸池边放不下那么多口杯,于是,他从小就喜欢将牙刷放入姐姐或哥哥口杯中,久之形成习惯。如今,夫妇成婚十多年了,任凭妻子天天唠叨,他的坏毛病总也改不了。俗语所说的“三岁看大”,就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坏习惯犹如陷阱,而好习惯则会让人受益终身。
              1、 养成卫生习惯
              从孩子9个月起,就要告诉他饭前便后要洗手。此时孩子虽然不大懂事,但随着天天训练,到1岁之后,一到吃饭时间,就会主动配合洗手的。在孩子游戏时如果需要吃些水果或其他“零食”,即使是家长喂,也应先用毛巾为孩子擦一下手。平时要教育孩子不揉眼,不抠鼻,不随地吐痰。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及时换,使孩子明白,漂亮的招人喜爱的宝宝应该爱整洁。3岁前的宝宝在饭后还应该漱漱口,在晚上入睡前就不要再吃东西了。做到这些有助于防止龋齿。
              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到睡觉时间就要上床,该起来了也不要躺在床上玩。孩子的生活要有规律,包括大便也最好安排在一定时间内(如清晨)。
              家中的东西应该摆放有序,玩过的玩具应让孩子“自己收拾”,大人给予“协助”。让孩子养成从哪儿拿了东西放回哪儿去的习惯,要使孩子习惯于先了解陌生的物品是什么,不要冒冒失失的,见到就拿。养成询问加思考的好习惯不仅会使孩子生活中避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3岁孩子来说,进行整洁有序的生活训练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分类归纳训练的方式,它也是一种对孩子必须进行的智能训练。
              要特别强调的是,好的生活习惯能否养成,与家长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如果母亲脱了外衣随手一扔,孩子就不会将衣服叠(挂)好;父亲躺在床上,脚却放到枕头上,孩子也会地上爬完了床上爬;大人乱弹烟灰,孩子就可能乱扔果皮。家长一定要自律。
              2、养成学习习惯
              孩子日后是否学业有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小时养成了哪种学习习惯。
              首先,要教育孩子不可三心二意。孩子小,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为训练孩子专注,不妨在其2岁后,每日固定一个“学习时间”可掌握在15分钟左右(随年龄延长)。上课之前,要让孩子上好厕所或喝些水,总之,这15分钟就是学习,让孩子知道,学习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当然,学习内容要有趣,要适合孩子特点,学习中还要给予适当鼓励。
              让孩子爱惜书,喜欢书。阅读的习惯可助于使孩子逐渐掌握“自学”的本领。
              要培养孩子勤动脑。在生活中,游戏时,孩子会遇到许多问题,家长不必马上给予现成答案,而是诱导其思考,然后再告诉答案,使孩子从动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死记现成答案。
              3、 养成文明习惯
              要教育孩子懂礼貌讲文明。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游戏时要顾及是否会影响他人,如孩子在屋里跳,应提醒他这会吵了楼下的邻居。孩子应知道父母做重要的事时不能打扰。要教育孩子爱惜东西,遵守秩序。
              教育宝宝热爱自然。如不踏草坪,不折花木,保护小动物,节约能源(水、电),不乱弃垃圾等。
              要让孩子知道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比如,让孩子帮邻居拿拿牛奶,取取报纸;在游戏中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明白自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文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表率,大道理讲得再好,父母如背道而驰,孩子也不会成为一个讲文明的人。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语义平时介入

                        • 上一篇:两岁前婴幼儿智力开发要领?
                          下一篇:一岁半的宝宝怎么教育呢?动不动就哭一点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