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过程中开发智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开发智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张志公 首先有必要说一说,为什么智力问题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因为我听到一些议论,感到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提开发智力,有人就说这没有什么新鲜,我们从来就很重视。孔子早就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主张培养智力。一个人能根据已知推导出未知,就是一种智力。他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这就是说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见,重视开发智力,古已有之。现在把它当作新鲜事提出来,横说竖说,是多此一举。另一种反映是,认为开发智力这回事高深莫测,很难办到。现在教育上的名堂够多了,又闹出个智力问题,真是多此一举,而且高不可攀。两种意见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对开发智力的意义,对提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何在,并不大了解,因而不感兴趣,都说是“多此一举”。重视智力,古已有之,确实如此。无论我国还是外国,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一代能比一代更聪明。古代有许多传说和故事,赞美聪明才智,如我国的司马光破缸救儿,文彦博灌水取球,曹冲称象等;西方也有诸如赞美索罗门、伊索聪明、机智的故事。赞美就是提倡。因此,重视智力问题,的确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这个问题在今天变得格外突出,也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进入现代世界以来,人类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现实。人类社会经历了若干万年,不断在生产、科学知识各方面有所进步。到了现代,即欧洲的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特别是16、17世纪出现了伽利略、哥白尼等等一辈杰出的新的科学家,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比过去快得多了。生产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了,又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它们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产业革命”,使得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引起生产结构的变化。它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总之,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领域内重大的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是以物理学所说的“加速度”发展的。有人统计,人类在16世纪有二十几项新发明,17世纪100多项,19世纪500多项,20世纪前半期有900多项,而60至70年代新发明的数字则超过了以往的2000多年的总和。人类的新知识成倍的增长。有人统计,当今时代里,不需10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会增加一倍。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则是无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古代庄子就曾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此他是悲观的,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尽管庄子的消极态度不可取,但他还是正确的认识到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而知识量却在不断增加,两者间形成了矛盾。现代这个矛盾远比庄子的时代尖锐多了。道理显而易见。现代科学领域中,多了一种新知识,就是又打开一个缺口,就会向人们展现出一片新的境界。新缺口不断的打开,速度快到使人难以追上。“日新月异”是一个带夸张性的成语,而现在它的夸张性小多了,人们确实有了日新月异的感受。因此,人们必须有高度的智力和才能,才可以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现代生产不仅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技术,而且具备较高的智力。生产技术和工艺,几年就要更新一次。原有的仿佛先进的东西很快会变得落后,被抛弃。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可能历久不变,因此智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但是这种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已经开始显露出来。比如,农民生活稍有改善,他们就不再满足于几千年一直使用的生产工具,要用拖拉机来代替锄头和犁耙了。使用拖拉机这个已经并不新鲜的现代工具,就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以至较高的智力。总的来说,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必须经过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去指导实践,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但是比之古代人来说,现代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了极大的发展。我们的祖先是完完全全的凭着实践,逐渐的、长时间的积累经验,然后从这些经验中总结出这条理性的认识,即摸到一点规律。甚至于有些知识的获得,技术的发明,还带有偶然性。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是否真有燧人氏且不管它,钻木取火这项发明,恐怕就带有偶然性。两个坚硬物体偶然撞击发出火花,而这时又恰好有一些干燥的柴草在附近,火花落下燃起火焰。偶然的发现促使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找到钻木这种较好的取火方式。那时的人类绝不可能先懂得摩擦生热引起低燃点物质燃烧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发明了钻木取火。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中,人们是根据以往经验所认识到的规律,推测出新的,尚未认识的事物或规律,带有假设性。然后把这种假设进行实验,加以证实、改进或否定,成功了就付诸实践。在现代科学加速发展的形势下,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它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对于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古代,人与人竞争,两个部落、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角力,人多势众,身强力壮就能取胜。当然不是完全不比智力,但终究人力是主要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比司马懿智慧高得多,但终于失败了,就是因为国力不足。到了现代,竞争主要争什么呢?是智力之争。霸权主义者搞军备竞赛,赛武器装备,而新式武器的发明和制造主要靠高度的智力。所以说,现代世界中发生的相互竞争,主要是智力之争。当然,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此,战争的性质、社会制度以及人民团结一致的程度还是起决定作用的。但是在情况相差不多的条件下,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达尔文、斯宾塞等进化论者说:“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用现代眼光来看,人类的优或劣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主要是智力上的优或劣;适者或不适者,主要决定于他们的智力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世界中,智力发展的程度如何,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生存的大问题。也正是这个缘故,许多国家把开发智力作为国策。他们认为,国家的发达水平是与智力的开发水平密切相关的。而教育又是开发智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投资于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开发本国人民的智力,以达到更先进的水平,在与他国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我们几乎还没有十分认识到开发智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什么叫“开发”智力?我们常说开发资源,那么,智力是否跟资源一样。是可以开发的东西呢?现代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人类的智力有待于开发,而且大可开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里说,人类大脑的能力平均只运用了5%。换言之,还有95%的能力可以开发。这部分潜在的能力,如果听其自然,它也会逐渐被开发出来,运用起来。正如过去没有提开发智力,智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样。现在我们如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意识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会更迅速、更有效的把智力宝藏开发出来,供人类自己使用。许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讲以上这些话,是想引起人们对开发智力的重视,确实感到它的必要性。需要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一旦感到了某种需要,人们就会努力的去想方设法的实现这一目的,并取得成效。现在有些人之所以觉得开发智力是多此一举。主要是对开发智力的需要认识不足。因此,当前重要的任务是大声疾呼、大力宣传开发智力的重要意义,引起大家的共同重视。对于这个问题,任何个人或几个人想得出完备的理论租作法是不可能的,要靠大家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共同努力。要作到这一点,首要条件是大家对于开发智力的必要性有共同的认识。对于什么是智力,我们现在的认识是很不够的。我个人更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想就自己想到的,谈一点意见,供大家讨论。什么是智力?智力的主要内容是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以及突破性。一个人能够迅速、准确的接受外界的刺激、信息,并经过分析、选择、判断,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就比较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比较聪明。如果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已知的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大胆的有根有据的设想出未知的东西,把它交付实验加以检查、证实或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这就是创造力,即思维的突破性。思维一般区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之间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我们常以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需要形象思维,搞科学技术的人则更需要抽象思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截然分开的。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的想像力更丰富一些。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是因为看到水沸后产生的蒸汽把水壶盖顶了起来,想像到把蒸汽的冲动力收集起来,作为推动机器运转的动力。牛顿看见苹果成熟后总是落到地上,联想到地球对万物的引力,发明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张建筑设计图纸,在一般人的眼里只是一块一块的平面,而在建筑师的眼前,却可以呈现出这个建筑物的整体形状、色彩、空间布局等等。人类已经在研究宇宙这样的宏观世界以及比原子、电子更小的物质这样的微观世界,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借助仪器也不行。因此没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是研究不成的。同样,文学家、艺术家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合乎事理、合乎规律的把声音、色彩、形状等素质组合成有机体,给人以信息,以感受。善于归纳、分析、推导,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的能力非常必要;同样,属于形象思维的联想力、想像力也不可缺少。而这些能力能否得到较快的提高,离不开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如果任其自行发展,不仅发展速度慢,甚至会走弯路,形成不正确的思维习惯。有意识、有步骤的训练思维能力,就是开发智力。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开发智力就是推动大脑使它活动,从而在使用中把脑内潜在的智力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最适度的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是开发智力最根本的途径。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却很值得重视。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很大程度上把对学生的训练局限在重复、模仿、记忆上,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这个传统。重复、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完全必要。记忆就是把输送到脑中的有用的知识有条理的储存起来。储存知识是十分必须的,因此记忆力不但需要,而且应该加以训练,使它更加迅速、准确、有条理。它也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把教学任务仅仅局限在重复、模仿、记忆的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能动的让已经储存、积累的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见解,新的成果,这才是智力。传统教育对这方面的训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多,往往被人称作“活字典”。知识丰富完全必要,但字典不论多大,它没有创造能力。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学生训练成“活字典”,而要引导他们让大脑不断的、适度的工作,不断接受新事物,让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认识。这才是开发智力的道路。灵活性是智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语文教师常让学生作填空、改病句这样的单项训练。且不说这种训练不该太多,只就训练本身来说,也有一个灵活性问题。有的学生只会填写书本上学过的或老师讲过的词,而有的就不仅会填一个词,还会从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之中选出不止一个可以填在那个空白里的词。后者就比前者灵活。还有的学生,不但知道好多个可用的词,而且能体会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哪一个词更为妥当。这个学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也就是智力比前两个学生都高。一个动宾搭配不当的句子,智力较高的学生就不是简单的照老师讲过的一改了事,而是可能提出两、三种不同的改法,会因上下文的不同,提出是改宾语还是改动词。我们的训练就要朝培养学生比较、选择、判断能力的方向努力。这里只举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例子。开发智力的余地很大,各门学科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和特点,如何在教学中开发智力,都可以有不同的作法和重点。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如何?有的人常举出古人的例子说,不少人知识不多,却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到一些识字不多的人,处理问题的能力挺强,甚至高于某些有知识的人。人们举这些事例是想说明,知识对于智力并不完全必要。这种看法值得研究。知识和智力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互相依附的关系,这是事实。但是,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一个知识不多,但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有了更多的知识,可以断言,他的智力水平会更高。同样,知识不少,智力水平却不高的人,假如他的智力水平提高了,获得的知识会更多。两样事物的比较要合理,不合理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就不可靠。知识丰富,对于发展已有智力,开发潜在智力,起着极大的作用。智力不是凭空发展起来或开发出来的,它需要凭借一定的基础,其中知识就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谈到开发智力,绝不可忽视知识教学。同时,智力水平提高了,对原储备起来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加以运用,实现知识迁移,甚至有所突破,从已知到未知,获得更多的知识。可见,开发智力和基础知识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形成随着知识不断丰富,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智力越发达,获得的知识越多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必须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开发智力的必要基础。绝不能抛弃正常的教学,另外设计一套特殊的办法来开发智力。在“双基”教学中,有意识的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措施,促使学生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这是发展学生智力,以至开发潜在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智力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备特殊的智力,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等等。这种现象值得重视。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能只凭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搞一刀切。培养人才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或规格,但要允许,也需要个别发展。对孩子的教育同样需要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好胜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其如此。这种积极性要得到保护和正确引导。如果因为某一方面的智力水平不够高或一时不够高,就对这个孩子全盘否定,认为是无用之材,结果往往是压抑了他的积极性,影响了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殊智力,并引导它有所发展,如果教育得当,甚至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在用其所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信心增强了,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其他方面的智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过份强调了特殊智力,而忽视了一般智力的发展。应该鼓励特殊智力的发展,但要防止畸型发展,一般智力水平也应达到起码的要求。开发智力就不只是因材施教,而且还要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相比,开发智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治本的办法。这样做必有所得而决无所失。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先后、快慢之别,参差不齐,决非一律齐步走。教育者决不可因为一个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智力发展较慢,水平较低,就武断的认为是天生的笨孩子。古人说,“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很有些辩证法。我们怎么能还不如古人而轻易的把一个孩子看成天生就笨,放弃对他的培养呢?现在有些学校分快慢班,重点与非重点班的作法,很值得慎重考虑。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并不是个个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智力有的还被视为“天生的笨孩子”,甚至当过留级生。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使得一个孩子智力发展迟缓一些,一旦有了适当的环境或条件,智力就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比如,家庭人口较少,特别是没有同龄玩伴的儿童,往往羞于说话,不善表达。对此,我们绝不能断定他的说话能力就是低。在开发智力的工作中,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解决好的问题。常常听到有人议论,后进地区、后进学校、后进学生能够完成一般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谈得上开发智力。似乎只有在先进的情况下才能开发智力。这种看法恐怕不符合事实。造成一个时期的后进,有种种原因,决不能断定是智力差,无可开发。相反,后进正是由于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它的潜力更大。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曾经处于先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一些尚不先进的民族就无智力可开发。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的头脑从中世纪禁锢状态中得到了解放,智力有所发展,许多国家很快就赶了上来,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我们。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腐败的政治制度,落后的科学制度,严重压制了智力的开发,摧残了智力的发展,我们的民族落后了。帝国主义者利用这一点,大肆宣扬、诬蔑我们是不开化的劣等民族。无情的事实有力的批驳了这些谬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我们正在一步步的走向世界的先进行列。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人也是如此,一时的后进不能说明智力低,恰恰相反,开发智力大有可为。一般来说,除了极少数的智力先天过人或有缺陷的超常人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的潜力是相差不多的,都有极大的有待于开发的余地。暂时居于落后的人,智力开发的余地更大,更要大力进行开发。这是讲对于后进地区、学校或个人开发智力的可能性。从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来说,还有必要性。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目前存在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必须改变;各个学校教育质量过分参差不齐的情况必须扭转。差异的存在是永恒的,但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促使它们不断地取得相对的平衡。搞平衡不是把先进的拖住不让发展,而是让它更先进,这样后进的就必须以更高的速度向前赶。要做到这一点,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更要重视后进地区、学校或个人的智力开发工作。现在对于后进生有两种作法,一是不管,二是加重负担。这都是不可取的。要变后进生为先进,还是应从开发智力入手。现在这个工作没有做好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到了,就会有办法去把它办好。智力的发展应从哪个时期开始呢?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人在20岁以前智力发展非常之快,可以说是直线上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人的大脑成熟和技能增长非常快,各器官逐步成熟、完备,因此思维能力提高得很快。同时,这个时期,人们的求知欲旺盛,想像力丰富,勤于思维。20岁之前是人们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一步研究证明,三、四岁儿童就已完成大脑皮层细胞分裂,八、九岁孩子的大脑已基本上与成年人相同了,所以智力能量的形成是很早的。一般认为,学龄前儿童的能力已形成一半或60~70%。由此可见,开发智力的工作应该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许多国家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小学阶段更是智力开发的重点时期,而中学阶段则是在原有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期,20岁前后基本完成智力开发工作。如果在大脑器官已经成熟定型,思维习惯已经形成,精力最旺盛时期逐步过去,再来开发智力,培养、发展智力,至少说会有不少困难。抓好早期教育是开发智力的关键。大家常说,搞现代化建设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靠教育。在教育中,中小学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换言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但是实际行动并没有跟上,对于幼儿教育尤其如此。许多地方没有办幼儿教育,就是办了一些幼儿园也多是后勤性质,并非教育机构,更谈不上开发智力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当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在要求大量投资办幼儿教育,加强研究小学教育,不是没有困难。设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就是犯了急躁冒进的毛病。但是要大声疾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注意发展幼儿和小学教育,特别要注意研究开发智力的问题。这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百年大计。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智力水平能否赶上先进国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采取多么有效的措施。那种以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还排不上号,更谈不到开发智力的看法,应该尽快改变。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马蒂斯舞蹈幼儿情绪智力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

                        • 上一篇:早教课程有哪些?
                          下一篇:何谓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有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