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iq测试基本都是单纯的测试理性智商的,而对感性,也就是情商上是很欠缺的,所以目前的智商测试本身并不准确。楼主14岁的IQ为96,以你现在的年纪还是不错的,一般说来,20岁左右的能达到120左右(我周围的大学同学基本都是这样,大学还算不错,所以不排除分数偏高),不过现代医学证明,人类在18岁之前,以记忆力见长,而18岁之后,推理和分析能力则会有很大提高,这些正是楼主所测试的IQ所重视的,所以,楼主不用担心了,等你到18岁再测一下,会有惊喜的!附:众所周知,咱们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哦!!
我的儿子现在十四岁了一点也不听话?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了,他经常打游戏我怎么讲都不听,该怎么办?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不排除有社会引诱,同伴诱惑等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深度的沟通。
深度沟通是交心的沟通,是平等分享的沟通,是相互尊重的沟通,是能够达成共识的沟通,并不是我说你听,我强令你执行的沟通,也不是指责,批评,训斥,否定式的沟通。
家长应该自觉反思自身:
孩子现在已经14岁了,再也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屁孩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见解,价值判断,作为家长有没有真心的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对待?有没有和孩子之间进行过平等深入的交流和谈心?
你知道孩子的内心每天想些什么吗?你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亲近了?孩子有多久在没有在你的跟前撒过娇了?
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运动了一起吃饭,一起唱,一起跳,一起乐,一起笑了?
现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基本上就是对面的两个矛值体。
孩子所得到的和接受到,全部是家长的指令和要求,规定和限制,甚至是批评和否定。
孩子回到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快乐和幸福。父母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却没有深度的交流,各忙各的事,一家人谁也不管谁,家庭氛围淡漠而凝重。家中没有交流,没有谈话,没有分享,没有笑声,没有快乐。让孩子觉得父母除了对自己无限的唠叨,督促,要求,强令,限制,指责,批评,否定之外,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懂他,也没有人理解他。所以,他只能和游戏做伴,只能在游戏中找成就感,快乐感和幸福感。
孩子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学习成绩也不好,得到的不是信任,帮助,支持和鼓励,而是无休无止的埋怨,唠叨批评和指责。所以,他就破罐子破摔,也无所谓了。自己给自己穿上金钟罩百毒不侵,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反正都无所谓。
作为家长,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要想真正的改变孩子,就从自身改变做起。
一、转变教育态度,改变谈话语气,多用征求和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进行交流。接纳孩子的现状,原谅孩子的不懂事,不争气,不好学,不上进。收起所有的埋怨,抱怨,批评,训斥,指责和否定。换一种方式和孩子谈话,换一种语气和孩子交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多听孩子的心声。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把孩子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慢慢打开,让他愿意和父母交流,愿意听父母交谈。
二、扭转对峙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自然而然的打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邀请孩子一起外出散步,看电影,吃饭,购物或旅行。先自然而然的把孩子从游戏的环境中拉出来,一起相处的过程中,再自然而然的进行顺势引导。
很有可能你邀请孩子时,他根本就不愿意和你一块去。但是作为父母,必须要表达出诚意来,真诚的邀请和劝导,争取把孩子领到室外去。
在一起散步,看电影,吃饭,购物,休闲的过程中,多谈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慢慢的从外围转向内核。家长现不急于发表意见,先多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给他一些合适的建议,这样的自然沟通,往往比较走心,孩子很容易接受。
三、14岁是青春叛逆最严重的年龄段。这个时段,温情关怀比强令要求效果要好。孩子已经14岁了,是个大孩子,他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尽管很多想法都比较幼稚,但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信任,支持和理解。其实,这么大的孩子,内心有很强烈的独立感,他们希望父母不要过多的干预和干涉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尊重自己。
14岁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叛逆,不听话,不上进,不学习,成天打游戏,浑身上下都是刺,都是毛病,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爱。作为父母,就得改变以往强令,限制,要求,督促,批评,训责,埋怨,否定,失望等负面情绪和管教方式。
从自身改变和改造做起,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引导,学会赞美,学会支持。和孩子的交谈要走心,帮孩子做事要入心,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成为孩子的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亲近感,依赖感,信任感。愿意自主自觉的亲近父母和父母主动交流沟通。
总结语:每个孩子的青春都叛逆,但叛逆与叛逆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叛逆不羁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对而造成的。要想改变这些叛逆的孩子,就得先改造和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只有父母自身改变,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改变,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